《念奴娇·赤壁怀古》(五)
师:很磅确的气势。他倒没有像李白一样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没有喝掉。为什么他要祭奠江月呢?
生:月亮能够看见这个世界(众生笑)。
师:你大概想到千里共婢娟了,(众生笑)请坐。好,又是潘尧成。
生: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他想到的不应该仅仅是自己,而应该是这千古不变的江月,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千古不变的江月。
师:把自己的感情也怎么样?
生:也寄托在江月当中。
师:请坐。关于这个问题呢,正如前面参考上面也说的,是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我觉得我们纵观苏东坡的全部经历以及他所有的创作或者他的内心来说,我刚才也说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面的话,就不是苏东坡了,所以最后他很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了苏东坡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感情。这真叫是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所以他的感情就在这个地方把它来一个转折,也使他表达的感情更加丰富而有层次,最终完成了他作为豪放派代表作的整个的一首词。我想正如苏东坡他自己写给他朋友的信里面所说,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面人生。所以惆怅失意未必全部属于他,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认为基本上捕捉到了它的脉搏。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全部的词作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我认为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缅怀英雄,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的这么一种巧妙的、续密的构思,这一点的确做得非常漂亮。这是第一点。同时大家也可以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作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反前人创作的萎靡之气,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这种豪放的风格。要知道在他之前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进入词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是没有的。苏东坡在这一点上相当具有创新意识。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在新的理解下面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
(生读)
师:这遍读得就很好了,很深沉了。下面我们分类读,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好,女同学先读。
法生读)
师:男同学读一遍跟她们比一比。
(男生读)
(二徽师访谈过程的文字记录
问:我们想采访你一下,问问你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设计,以及你在设计过程中是怎么思考的。
答:语文课它是比较宏观的系统的,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要说每一堂课要有~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呢我有时也觉得比较难办。比如像这样的宋词这一类的,它非常浩瀚,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很多,特别像苏东坡这样的~种诗词,所以这节课要学会的东西我把它界定为:第一,要把它读懂、理解;第二,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能力训练,比如说通过学生的思考及群体的讨论,把握这首词的思路以及技巧,如联想、是与情的关系,但这首词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因为它是怀古,所以有史的内容在里面,所以我力求把握景。史、情三维一体,这三条线统一于大江的浩大的背景里。我想总的来说就一句话,只要他们真的把这首词读懂了,我觉得整堂课就达到了既定的目的。你说每堂课像过去所说的一课一得,似乎过于机械了,我倒不是很赞成的,因为它是一个系统,我们不可能把它分割得很细,如果每堂课都要一课一得,那语文课该得的东西一年内差不多就可以得到了,事实上语文上到现在担么多年上下来,学生在语文上是不是真能说他们学好了。学透了,我看很难说。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的设想呢,这堂课我设计了好几次,因为这堂课我比较熟的,参加过好多次各种各样级别的比赛、公开课。示范课之类的,改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教案都是我自己设计的,设计过比较多种的教案。即使是今天上的这堂课与我昨天上的一堂课都不一样,昨天我在十班上了一下,我带两个班,今天在九班上的,昨天晚上我又思考了一下,原来我把江作背景的整个放在最后,结果效果不好。因为我力图想给同学们制造一种理念,它是一篇豪放派的代表作,所以我想先给学生造成这么一种印象,所以把大江东去拉到前面来讲,总体上面。宏观上面给它把握一下,昨晚上刚刚定下来把它调整一下。
在这个整个教学构成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多说-点,说对了说错了反正都没关系,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像对这首词的理解见仁见智,我也并不强求要把我的观点灌输于他们,只要你们言之有理伯国其说,我觉得都可以。所以这堂课我设计了好多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中我只求一点,就是难易交叉,程度适当。比如说这里面比较容易的题目也变多的,像怀谁啦以及景物描写等等,这个我觉得对高二同学来说不难把握的,所以一个同学一站起来就回答出来了。那么也有个别的(问题)我设计得稍微有点难度的,有点深度的,比如说苏东坡为什么单单怀周瑜?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了,昨天我也问了一下,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因为(同学们)对苏东坡可能不太了解。我看了不少有关他的书,所以比较清楚。另外学生有一种先人之见,《三国演义》里的周瑜形象对他们来说印象很深,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万一学生问出来怎么办呢?因为很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还是把它提出来好。果然学生也能思考的,因为我想尽可能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因为作为我们这样一所学校的同学来说,我认为他们的素质还是不错的,否则的话他会觉得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所以这样有深度的问题提一提的话,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度,扩散他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指向,有点好处。同时还有一点,也是为了设计上的需要,因为这样一问既把他怀念周瑜以及把他放到景物中去这一环结束掉,然后又很顺畅地过渡到下面一环,怀念周瑜只是一个手段,真正的目的还是落在了后面,就是故国神游,他怎么样通过怀念周瑜,抒发自己的感受,主要还是为了这个教学环节上的安排,这也是一种过渡,使得自己整个教学流程显得比较流畅一点吧?是这样的一种设计,难易程度上作些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