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具发挥功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
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更显重要。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学习数学知识对儿童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因此在学习时单靠教师讲和书本上学是不行的,而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对
学生无论是对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和个性,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让学具发挥功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学具的操作将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有兴趣地学习。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被动局面。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针,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动口、动脑,自主地探究知识,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矛盾转化,形成新知识网络。
二、让学具发挥功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让学生动于操作学具可以使丰富的信息源源不断刺激细胞,以控制学生情绪使注意集中在学习活动中。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一年级学生学习比多、比少时,学生容易理解不清,以5比3多几为例,学生容易见到多字以为用加法计算,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学具中的红花,黄花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发现5朵比3朵多2朵,从而达到理解,掌握求多出来部分只要从大数里去掉和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即是多出部分,要用减法来计算。实践说明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比单靠教师进解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三、让学具发挥功效,是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措施
操作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满足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具的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但往往通过学具的操作,能帮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认识到抽象的思维。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渠道之一。学具的操作也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意识。
四、让学具发挥功效,莫使“学具”成“教具”
说起学具操作,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课堂纪律。的确,把“学具”当“玩具”的学生大有人在,因为玩“学具”而影响上课的事例也可以举出很多。于是就在教师一声声的严令声中,“学具”的功能慢慢演退成了“教具”。因为课堂纪律而使学生丢失自主探索的热情,因为追求顺畅无阻的教学流程而使学生成为拨一拨,动一动的木偶,这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警惕这种“学具现象”,要让学具真正发挥它的功效,让动手操作学具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综上所述,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恰如其分地运用好学具,充分发挥学具功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