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分析   2024-11-30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则是智力的支柱。什么是思维品质呢?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即使是弱智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维,而且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思考着问题。语文教学,通过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不仅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而且能使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思考者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固定模式或他人的见解,不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能对事物质疑,具有自觉探索、除旧布新的特征。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怀疑发现

善于怀疑,察微审思,可以锤炼思维的精细深刻。阅读《杨树》一文,有学生提出“房前钻天柳(箭干杨),房后鬼拍手”中的箭干的“干”应改为“杆”。教师肯定其发现和读书的认真,鼓励大家再去发现课文语言上的疏漏之处或值得推敲的地方。①“云杉长成20厘米直径以上的木材……”改为“云杉长成直径20厘米以上的木材”更好。②把“河南中牟县大关庄发现的大关杨(小叶杨与钻天杨的天然杂交种),生长快,尤其适于纤维用材”,改为“河南中牟县大关庄发现的大关杨是小叶杨与钻天杨的天然杂交种,它生长快,尤其适于纤维用材。”在语气上更自然顺畅。

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两名学生提出侯赢“为大梁夷门监者”,“夷门”,课本注为“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为何不直接写成“为大梁东门监者”呢?教师鼓励大家查工具书,明白了:夷门故址在今开封城内东北隅,以在夷山之上得名,后人也以夷门指开封。文章这样写不仅有地理原因,而且在表达上用借代。鼓励怀疑发现,正是训练学生“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2.提倡抗压、否定

有名学生看到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则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提出疑义:“未必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她在文中写道:“‘车到山前必有路’是流传甚广的俗语,有人以此为生活信条,对什么事都是消极对待,任其发展,自己不作任何努力,遇到阻力常以‘车到山前必有路’为理由等待别人来为他创造条件,给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借口,结果往往导致失败。”“‘车到山前必有路’绝不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生活信念和做事准则,其危害在于消极等待,听天由命。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原则是:奋发、进取、探索、开拓,对类似于‘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陈旧观念和处世态度应当给以重新认识、评价。”

抗压、否定不仅要有胆量,更需要见识。教师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品质,重在提倡学生掌握常规,又不为常规所束缚,了解别人的经验,同时看到经验的局限性,敢于抗压、否定,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不怕被视为“谬论”。

3.引导自变更新

自变更新,即不固执己见,能从善如流,通过再认识,主动发现个人原有认识中的不正确成分,从而加以更新,提高认识水平。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写“作文后记”的习惯,鼓励他们主动认识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为日后作文鉴戒,达到更新的目的。一次交换评改作文,一名学生对作文《夏瑜的故事》写了如下评语:“对原作《药》的材料合理利用并适当扩展,按东渡求学、投身革命、被捕入狱、慷慨就义、鲜血被吃的思路组织材料,善于选材,人物活动线索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但缺少夏母次年清明上坟祭奠儿子的情节。虽然是二度创作仍应忠于原作,夏母上坟是小说中很精彩的一节,否则背离了原作的创作意图,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评改后,习作者写了“作文后记”:“经过评改,我觉得评改人的意见有水平,切中作文中的疏漏。当我再次阅读小说《药》,思考小说第四部分的深层含义,再对照评语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把握鲁迅小说的写作意图是进行二度创作的关键问题。”随之,又将作文进行了修改。

高中学生的认识能力趋于成熟,自变更新的思维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而且对于思维独立性品质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

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品质之一。阅读写作中,在注意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品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多角度发展

多角度发展是发散思维的活动形式。这是一种广辟蹊径、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训练。一词多义,从列举义项到选择义项;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论据,论证不同的观点等,都是发散思维的初步训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同一材料,选择确定写作中心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常用方法。如写评述性议论文,选用的是:报载,某地一位农村女学生在1996年高考中以660分的优异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可她却忧虑上学的费用。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闻知此事表示愿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要让这位女学生在电视上为他们做广告,说她是服了这家企业生产的健脑口服液后头脑敏捷,才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这位女学生说:“我家清贫,上中学的学杂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的,我从来没喝过口服液,也根本喝不起,是老师的辛勤教诲和自己的刻苦攻读,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如果我违心地做了广告,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作文指导时,教师启发学生列举这则材料的写作角度有以下七种:①人穷志莫短;②金钱与人品;③德高才自高;④在两次“考试”面前;⑤真话的魅力;⑥创意广告要走正道;⑦“腐蚀孩子者”诫。这七个写作角度的列举,无疑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开阔了眼界,为选择写作角度提供了条件。

2.求变中探索

将已有的知识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考探索,达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学习《愚公移山》,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移山的公益性,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感人力量,抓住人物的年龄设问:移山是一个群众运动,参加移山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是谁?年龄最小的是谁?学生回答:年龄最大的是愚公,年纪将近90岁,理解“且”的意思;年龄最小的是遗男,年纪大约7~8岁,理解“龀”的意思。再问:这样小小年纪的孩子跟老愚公移山,他父亲肯让他去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他没有父亲,或他是孤儿,借此理解“孀妻”、“遗男”的意思。这样训练学生在求变中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钻研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3.选择中创优

写作中,在有了一种思路的情况下并不满足,而是用心寻找更佳方案,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名学生在作文评讲时,介绍自己写半命题作文《……的力量》的构思过程:“开始我拟好了题目──《母爱的力量》,但觉得太常见,是一般的构思路子,随后改成了《集体的力量》,又觉得难以写出新意来。我反复思考:‘力量’的显示如果能在对比中表达,并能产生久远的力量,莫过于震撼心灵的语言了。于是我将题目改为《唇舌的力量》,以‘唇舌’形象地借代语言,试图表现由于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社会交往、教育过程、外交场合、心理咨询、道德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反差,表达了美好语言的力量在人类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她的善于在选择中创优的构思体会给了其他学生不少启示。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可用以下方法。

1.加大联想跨度

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能动地、深入地认识问题,容易取得思维速度和思维功能。

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中学生喜欢议论的问题。一般人都赞成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在博的基础上确立专的目标。如何把问题论述清楚呢?抽象空泛的说理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展开联想:专好比是树的主干,博好比是树的根系,一棵大树要长得雄伟挺拔,不仅要有粗壮的干,而且要有发达的根系。有人还这样联想:博,如同喜马拉雅山;专,好比是珠穆朗玛峰。没有博的基础,专是“立”不起来的。显然,后者的联想跨度比前者要大,说理也更深刻,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2.提高辩证水平

科学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辩证的性质。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文教学可以通过诱导、生活发现、读书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辩证思维的火花。《学会与会学》《近朱与近墨》《常数与变数》《大脑的工作时效和学习效果》这一类题目本身就含有辩证的因素,可诱导学生用辩证观点认识包含的道理。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普遍的矛盾统一关系。学生如何看待教师,教师又怎样对待学生,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名学生在《由〈两小儿辨日〉想到师生关系》中写道:“随着教改的深入,学生日益不满足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像安然那样当面指出老师错误的,大有人在。然而,学生自然不能要求老师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老师讲错了,学生给纠正,本没有什么不是,待他火冒三丈,硬说自己对的时候,学生却失去了对他的信任。”“老师是教的,所以什么都会;学生是学的,所以一切都要听老师的。这种师生关系把老师和学生隔离开来,不适应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新的师生关系应是:既是师生,又是互帮互学的朋友。老师乐意接受学生的意见,学生会增加几分自信,增加几分超过老师的勇气。如果形成这样的风气,我们的教育事业何愁不能欣欣向荣呢?”

3.增强统摄能力

学习了《甲申三百年祭》,写《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启示》的作文。有人针对起义军生活作风的腐化展开阐述,也有人针对骄傲轻敌、战略失误进行论述。但另有一部分人翻阅史料,综合课文及练习中的史实,全面深入地评述李自成起义军失败的教训,从中得到启示:针对进京后,将士贪图享乐、斗志松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针对对吴三桂策略及收复河南州县方针的失误,得出要取得斗争胜利,必须识大体、顾大局的启示;针对领导集团内部各自为政、李自成指挥失灵,得出团结才有力量的启示;针对进京后,没有组织力量全歼官军、扫除后患的错误,得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启示。这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表现出较强的思维统摄能力。对此,评讲时让他们谈自己作文的立意、构思,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效果更好。

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品质,离不开对认识论的学习。语文教师有责任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认识现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一般和特殊、肯定和否定等关系上提高辩证分析能力,以期达到掌握规律的目的。在培养思维品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应忽视的。

四、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中的作用

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须经过严谨、科学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期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抱有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行动和智力越来越接近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教师的这种期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深信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有巨大的潜在能力,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且坚持按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始终如一追求期望的目标。这是实现期望的前提。同时,要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爆发出思维的火花,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而在期望支配下的教师的各种活动,诸如鼓励质疑、启发联想、肯定发现、表扬创新等,无一不是造成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条件。尤其是当学生指出教师的失误,教师应承认学生比自己高明,肯定他们的思维成果,作出自变更新的表率。一旦学生心灵上有了“自由”感、“安全”感,课堂就变成了一潭活水,就会激荡起思维的浪花。

2.教师适时引爆点火

阅读课中教师适时激疑,引爆点火,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深究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有诱发作用。小说《泼留希金》中有“‘我们的渔翁又在那里捞鱼了’。一看见他在四下里寻东西,农人们常说”的描写。教师适时引爆:“捞鱼和泼留希金的行为有何联系?作者为什么这样比?”顿时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渔翁捞鱼撒出网去,无论是鱼还是虾,也不管是大鱼还是小鱼,统统捞上去,而泼留希金聚敛财物,东西不分巨细,价值不论高低全部拿回家,正像渔翁捞鱼一样。这样写,正突出了他的贪婪。显然,学生运用特征迁移进行思维,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3.教师善于揭示规律

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不仅需要创造性思维,更需具备良好的写作心理。而写作心理又直接影响到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正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的前提。针对学生写作急于求成、欲一蹴而就的现象,向他们揭示中学生写作的渐进性、跳跃性的规律,培养注重积累练笔、持之以恒的心理;针对学生写作草率、不愿多加修改的毛病,揭示写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有严谨作风,培养一丝不苟、刻意求新的心理;针对学生作文议题缺乏针对性的情况,引导认识作文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生活的点缀的规律,培养学生为时而作、有感而发的心理,这些规律的揭示和良好写作心理的培养,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会产生促进作用。

4.教师组织信息交流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语文的信息交流,如学生讲评自己的作文,介绍写作体会,班级开展佳作评选活动,进行时文选读等,不仅广泛交流了阅读、写作信息,更主要的是交流了思维信息,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能起到学习借鉴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语文教师应当以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作风,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去探索规律,开拓新路。

点击显示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29812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