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的思维突破
雪山草地·
第一课时的思维突破
大凡上公开课,多半选择第二课时,我想主要原因,第一课的模式或内容几乎是框定的。
一、检查生字词。
有时听写,有时出示生字词朗读,有时带着生字词再读课文。
二、检查读课文。
有时指明读,有时几位同学轮流读,在读书过程中及时纠偏。
三、理清课文脉络。
对于高年级,一般都会划分一下段落。
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写什么?训练说话。
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上出深度、高度、亮度、温度,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其实这种理解是建立在“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的教学理解基础上。
真正的教学观,我认为应该是“学生中心”,当然教师的主导性、教材的客观性是需要遵循的,但这些遵循都是建立在“为学生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服务的。
所以,突破第一课时教学的瓶颈,必须做三方面思维突破。
第一、教学观的思维改变。
第二、策略观的思维改变。
第三、成效观的思维改变。
鉴此,我对苏教版四下第8课《三顾茅庐》第一课时教学,进行尝试。
一、写字读书。
1.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茅”。
2.交流疑惑。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学到很多,我想可能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让我们再读一读,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悄悄地和同桌交流一下。
(第一课时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虑到学生最近发展区,有问题才值得教,问题的思路就是教学的思路,问题的思维就是教学的思维。)
3.生字词教学。
出示:
一类字:顾 茅 诸 葛 宜 堂 恭 晌 讨
二类字:辅 着 捆 尊 蜿 辰 策 塞
师:谁知道什么叫一类字,什么叫二类字。
生:一类字与二类字的区别。
师:指名读词语。
4.挑战自我。
请合起书,想一想,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怎么组词的,尝试写一写,看谁写得快、准确。
师:评价,给全对的同学掌声,并奖励他做小老师,指导有错的同学。
师:对于二类生字,它们在课文中怎么组词的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生字词教学是必须的,是每位老师都非常重视的,但真正落实到写的层面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要教就要教的实在,哪怕“浪费”时间,也要教,这种浪费恰恰是教学的有效所在。同时写字也不是一味写字,而是由生命在场的写字,即记忆,让学生尝试记忆课文中的生字,一是检查,而是训练,三是促成孩子思考。)
4.再读课文。
师:现在请你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看看是否比昨天进步了,比刚才进步了,同时对一些优美的或有趣的词语、句子可以划下来,多读几遍,争取记住。
5.集体交流。合上书,说一说。
(字词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理解,而应建立在积累基础上的“有背景”的理解,让理解有根,让理解有发展空间。)
二、感知读书。
1.读题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来读一读课题,你们是否有新的理解。
2.解题读书。
(1)读茅庐部分。
师:茅庐到底什么样呢?课文有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吗?
生:读第三段部分。
师:还有吗?
……
(2)读“三拜”部分。
师:那么文中那些语句或段落是写刘备三拜的呢?
生:读第一、二、四段。
(3)读第5段。
师:第五段是写什么的呢?
生:指明读一读。
3.再读课题,总结故事。
师:现在让我们再读课题,并联系课文想一想,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
三、课外延伸。
1.争议作者。
师:你们说的很简洁,课文确实就是讲刘备三次邀请诸葛亮,请他辅助自己统一中国的内容,不知你看课文是否看到43页课文地下有一行字——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编。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课文作者是谁?
生:罗贯中。
生:编辑。
2.《三国演义》书评。
师:那么作者是根据哪些内容改编的呢?师出示《三国演义》目录。
生:读37回题目——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师:由于《三国演义》是世界名著,所以它的版本也比较多,你们可以选择相关内容,认真读一读。
(原著的引入,是一个结,如何引入,是直接,还是其它。最终我选择——脚注,一是因为自然,而是介入读书方法,三是引一方“活水”进入课堂,进入孩子阅读视野。至于课堂是否要读,我不赞成,对于文本外的资源,我一直认为应该课外去读,尊重孩童阅读差异,只是做到师父领进门。)
四、总结并指导第二课时预习。
1.总结。今天我们读了、写了、说了“三顾茅庐”,我们下节课进行深入阅读。为了真正把课文读透,我们可以做好预习。
2 .预习。
比较阅读课文和原著,分别画出刘备、张飞、诸葛亮三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下课。
(“预习”下课,是我本次最大胆尝试,一般来说预习都是一篇课文未教学之前。但现实却一再让我反思,孩子的预习是否可以分课时。所以今天的课后作业其实就是第二课时的预习,预习好了,孩子自然有进一步深读文本兴趣,也能为深度教学提供依托。)
另外:课堂结构采用“预习——检查预习——布置预习”的思维方式,也正应合了“从问题出进入课文,再带着问题走出课文”,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自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