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课后练习
2025-02-23
【目标·兴趣】
一、请写出两句你所熟悉的或最喜爱的人生格言。
。
二、《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 ”、“ ”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作者对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积累·运用】
三、给带粗的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瞻( )望: 。
攫( )取: 。
臆( )测: 。
馈( )赠: 。
乐此不疲( ): 。
【感悟·探究】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下列问题。
1、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我的理解: 。
2、作者在文中虚写了四种场景,三大人群,请列出来。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我的理解: 。
3、“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我的理解: 。
【拓展·升华】
五、联系实际,写一段话谈谈你自己成长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如: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二、“广阔领域” “工场”
四、1、提示: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四个场景: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 前人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 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征服人群的情景 一些人在工厂劳作的情景。
三大人群是: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人。
写法: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3、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开放答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点击显示
【《人生》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相关文章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陈毅市长》教案
魏城镇中学2011-2012学年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最后一课》课文题解
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拼音专练试题
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5)
初一语文《风筝》课后练习及答案
聊城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烟台的海》预习资料
湖北省十堰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月考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03365/
上一篇: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
下一篇: 2013年杭州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课后练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