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考试的思考与实践
考试是新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新课程的语文考试怎么考,这是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新课程的评价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着眼点。我市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我们在七年级(上)期末的语文命题中,努力尝试和体现新课程的考试评价理念,在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好评。我市新课程语文考试,大致体现了如下几个特征。
一闭放结合性
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只有一份笔试卷。这种试题是硬生生的认知组合,缺乏生气和活力。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期末考试中采用了开放性和封闭性结合的一种考试方法。开放,实际上指的是“面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部分内容,包括字词、文学常识、背诵与默写、口语交际、课外读写等,列入面试范围,占分比例20%(语文满分为100分)。口语交际一般由教师面试,教师设计若干问题与学生交谈,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评分;也可以由合作小组根据平时学生发言进行综合评定。面试内容一般放在平时进行,注重过程,以单元作为考查单位。考查内容应达到教材规定的范围要求,不得随意增加难度或降低要求。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允许满足学生多次考查要求,以最好的成绩给学生记分,将考查的过程变为不断激励学生上进和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激励学生的发展非常有效。
封闭指的是语文的“笔试”,这种封闭也不过是在考试的时间和空间上加以限制。笔试部分占分比例为80%,具体内容包括阅读和写作两大块,其中阅读40分,课内约占10分,课外约占30分;写作40分,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我们所称的封闭也不是完全的封闭,学生在笔试中除了作文选之类的书籍不能带入试场外,允许带入其他书籍,如课本、工具书。如果说开放内容(面试)重在积累,重在基础,重在过程,那么封闭内容(笔试)则重在综合,重在运用,重在能力。两者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迁移拓展性
语文考试有其明显的导向作用,我们应当把语文命题放在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设计,这样有利于教师实践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毫无疑问,新课程的语文考试应当引导教师把握母语的教学规律,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千方百计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多积累,多读书,多写作,多交流。通过这种要求的考试,让教师明白,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不是单纯的“考教材”,不是单纯地检测学生教材掌握得怎么样,而应当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迁移拓展。
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即7~9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阅读量大约43万余字),列入语文考查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学生叙述故事梗概、课外阅读交流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不仅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口头交际,而且也可以在合作小组内口头交际。二是把课外写作同样列入考查内容,这时主要指练笔,每学年不少于1万字(即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学生只要认认真真完成,达到练笔的规定字数,教师都给他记满分。三是加大笔试部分课外阅读的占分比例。选取教材作为阅读检测材料的,通常只占10%,而课外阅读内容约占30%。这样做既有利于教师“用教材教”,又有利于教师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三自主选择性
新课程评价标准强调,既应面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的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因为人的发展是多向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模子来要求人的发展。同样,考试这把尺子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在要求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因人而异,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考试中体验到欢乐,能够获得各有特色的发展。
语文考试中的这种“自主选择性”,我们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平时考核内容“不定时多次选择”。对字词、背诵默写等考查内容,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以减轻心理压力。对某项考查内容不满意,可以随时口头申请再考,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强调教师要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基础上的发展与能力,而不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关键看学生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进步。这样做可以全面显示学生的强项与弱项,以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也使教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二是在笔试部分的阅读和写作中设计了“一题多项选择”。如现代文课外阅读选取的是巴金的《繁星》,其中在“问题探究”中有意识地考虑了可供学生选择的A、B两道难易不同的小题,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自主选择回答。在作文命题上,我们也提供了两个话题,一个是“我的老师”,一个是“我过生日”,显然,前者容易一些,后者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确定一个话题来作文。作文用话题形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样也就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作文才华的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作文特长,以自己特有的作文优势取胜。实践证明,语文考试努力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给予拓展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可以在答题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感受体验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视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显然,语文考试如何体现这种“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是语文考试应该努力尝试的重要方面。我们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几乎没有一个标准化试题,尽可能地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理解分析中感受和体验,这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潜能的一种测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
举例来说,我们在阅读题中有意设计诸如“你读了本文得到什么启发”“结合文章,谈谈你最欣赏的一点”等等一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开放性很强,可以说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给分,回答有创见的甚至可以给奖励分。这种命题设计,实际上也是对学生“个人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通过这种阅读体验,我们希望让所有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在作文的命题中,我们同样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两个话题:“我的老师”“我过节日”,话题本身实际上也是体验了个人情感的尊重和关注。学生作文可以写人,可以叙事,但都必须写“我”,必须表现与自己有关的人或者事,也就是说,文章应当写的都应是学生个人的体验,表达个人感受情绪。这种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我们力求让学生在张扬自己个性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自信心和独立不羁的人格,体现自我肯定的意识。
五综合实践性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特征,如何在语文考试中有所体现,这也是教师在考试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了尝试语文课程的这一理念,我们要求在语文试题中努力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能力。其实这不仅仅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灵魂所在,而且也是语文考试必须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点。
语文考试的这种综合实践性,我们主要通过如下内容和形式来尝试。例如在一篇课外现代文阅读中,有意识地确定两个比较难读、难理解的字词,要求学生运用工具书注音并解词释义。再如结合阅读材料,创设某一种特定语言环境,要求学生去进行口语交际的假设,然后通过书面语言把它写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理解,而且也综合实践了其他几种语文能力。
语文考试的综合实践性也应该说是多向的。就拿阅读来说,一方面我们通过平时考查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数量等,另一方面,通过阅读分析的笔试,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不忽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同时综合各种阅读知识与能力,例如阅读巴金的《繁星》,我们要求学生写出两个所知道星星的名称,其实这也就自然地有意识地综合了其他学科内容。再如写出带“星”的古诗词一至二句,则是考查了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其综合性、实践性明显。
作文的综合性很强,可以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作文是学生基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因此,我们把作文作为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占分比例为40%。这无疑是一种导向,要求教师重视作文实践,让学生有计划地多写。
六宽松激励性
新课程理念提示我们,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假设。语文考试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考试氛围和考试环境,让所有学生能够体验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从而发挥创造力,发展个性,这也是新课程语文考试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在现代文的阅读题中,我们设计了“问题探究”,在题前增加了这样的一番话语:“下列有A、B两个问题,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认真思考后再完成;相信你一定能答好!”话语虽然不多,但是充满了温情,拉近了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在作文命题中也是如此,提供了作文命题以后,我们同样加了这样的提示语:“文章要用心写,在立意、选材、组材、书写等方面狠下功夫,相信你一定会把文章写满意。”语文考试营造人文考试情境,能减少或降低学生考试焦虑和紧张的心理情绪,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正常发挥。
整份语文试卷我们都采用了第二人称──你,一改过去那种严肃、拘谨、僵化的命题形式,学生答题过程自然也就成了与命题者的对话过程,命题者与学生的那种融融之情贯穿在答题者的始终,让学生受到了鼓励,让他们充满了答好题的信心。其实,这种做法也正实践了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命题者)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显然,考试的整体过程都赋予了人文关怀。
总之,考试理念的不同,决定了考试功能与作用的不同。新课程理念的语文考试,应突破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答题局限,努力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位一体来综合考虑,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尽管我们在新课程的语文考试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很难尽善尽美,有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们相信,只要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而且为新课程服务,这样就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