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教学分析   2024-12-28

下面是由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螳螂捕蝉》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最后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含义不难理解。学生一读就知道了螳螂、蝉、黄雀三种动物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也能知道吴王明白了“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学生已经会的不用教,那么这篇课文要教会学生什么呢?经过思考取舍,我定了三个目标:1.能抓住关键词语,流畅、生动地复述故事;2.通过对比,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交流,能说出少年的聪明机智、有勇有谋;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为了达成目标,我把课文重组了一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版块:

一.抓住关键词复述故事。

我先让学生听写了四组词语:

1.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

2.侍奉、转来转去、毫不介意 、禀报 ;

3.螳螂捕蝉、悠闲、自由自在、前爪、啄食、瞄准;

4.恍然大悟、眼前利益 、祸患

然后我请学生用上听写的词语复述课文,少年说的《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描写得比较细致生动,所以学生在复述时有点难度,我借助插图,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复述,效果好了很多。

二、在对比中引发思考。

1.吴王前后态度的对比。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抓住了“固执”,吴王的那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等重点词句,读出了吴王的固执己见、、独断专横。紧接着,我把最后一段提上来,通过吴王“恍然大悟”一词的理解,由吴王态度的前后变化,引出话题: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少年,能让如此固执专横的吴王改变主意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一找关键词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交流,感受到了少年的耐心、勇敢、机智、聪明……

2.不同劝法的对比。听说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后,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吴王,可失败了,侍奉吴王的少年也劝了,结果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再读课文,比较两种劝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他们劝说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只是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已,大臣的劝是直截了当的是竭尽全力的劝说,没有说服力,而少年巧妙地运用了故事达到了劝说目的,少年的“智劝”比大臣们的“直劝”更有说服力。从中再一次感受到少年足智多谋。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最终所揭示的道理:告诫人们做事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要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学生都能读出来,但是还要“学以致用”,为此,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例说说这个道理。他们说得很好:“有些商人为了赚钱,盲目涨价、卖假货,最后只能关门大吉。”有的说“这次的买盐风波中,有的人为了赚钱,盲目批发了很多的盐,最后卖不出去。”有的说:“双汇的香肠用了瘦肉精,厂家为了眼前的利益,砸了自己的牌子。”……

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借助课本培养良好的语感,训练思维、培育学生的智慧。

以上就是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字典语文网。

点击显示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04198/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