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杏坛名宿——霍懋征
忙碌的“不管部部长”
人到耄耋之年,该是坐享天伦之乐,过安闲自在日子的时候了,然而以几十年粉笔生涯写出了人生辉煌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霍懋征,却还是个大忙人。
想去拜访霍老师之初,是在去年的金秋九月,听说她刚刚到天津参加完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会议,去安徽了。后来她又要去深圳参加一个计算机和小语教学的研讨会。直到香山红叶开始飘落的初冬,我们才怀着几分担心与不安,叩开了头天晚上才回到家中的霍老师的房门。
她,精神矍铄,从那硬朗的身板、稳健的步态、敏捷的思维和健谈的外表看,怎么也不像年过七旬的老人。
落座、交谈。我们的谈话常被电话铃声打断。电话的内容多是请她“出山”支持或参加某项活动的。这时,霍老师会较为快捷地起身,走到写字台前,仔细翻看墙上的挂历,努力在安排满了的日程表中寻找空隙,因为这些事都是临时加进来的,没有纳入她的工作计划。
“我现在一天到晚要做的事特别特别多,人家不管的事我都管,所以有人说我是‘不管部部长’。”她笑着对我们说。
谈起她现在做些什么事情,多得简直让我们难以置信。上至国家的大事,中至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事,下至请她帮助的个人小事,只要是有意相求的,她都会不遗余力。
霍老师是全国妇联常委和民进中央妇委会主任,要过问、解决有关妇女方面的问题。前一个时期,在北京召开世妇会,她就为会前培训和参加世妇会忙过一阵子。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她,要参政议政,经常出入于人民大会堂和政协礼堂参加会议。每年她最少要随政协到各省、地市考察一次,了解各行各业的情况,体察民情,回来后把在下面了解的真实情况和问题写成提案或报告,及时反映给中央。
“像冰心大姐说的,我们人老了,第一不怕罢官,没官可罢;第二不怕夺权,没权可夺;第三不怕罚钱,没钱可罚。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我们就敢说。”也许正是由于她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她曾荣获过提案奖。
她是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委员,要抓教育工作,每年得出去二、三次作调查;她是民进中央的常委,平时要组织民主党派学习、开会、研究问题;她还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教材审定工作是一项艰巨、严肃,并且责任重大的工作,用霍老师的话说:“上要对得起国家,下要对得起学校和老师。”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出台以来,教材的审定工作更为繁重,且不说现在各省、市自编教材需要调审,单说属于国家教委的,就有人教版、沿海版、内地版、师大版等好几套。霍老师负责审定中小学教材的语文、数学部分,她当然要经常伏案看教材书稿,写审定意见。
这几项工作都是列入她正常工作计划的。再说她要做的其他事情,自然就得提到她的头衔。什么全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老教授协会理事;什么平顶山地区的教育顾问、柳河县教育顾问、东莞市长安镇教育顾问、平湖镇教育顾问;什么老君堂小学名誉校长、三元小学名誉校长……哎,数不胜数,让人听得都头晕!这么多个衔儿,哪个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哪个不得付出劳动和心血?偏偏她又是个办事认真的人。
除此之外,霍老师还带了许多徒弟,有北京实验二小的,也有外地的。
还常会有请她当校长办学校的,海关的、北京的、外地的……校长当不当另当别论,忙还是要帮的。
另外还有许许多多求上门来的事情……事情一桩桩、一件件,涌到霍老师面前,还真有点儿使她应接不暇,难以招架呢!
哎,好一位忙碌的“不管部部长”!
心灵的归宿
霍老师没什么架子,尽管她是教师队伍里走出来的大名人,是一个“属于全国”的人物。因此,谁都敢来劳她的“大驾”。各地请她讲课的很多。
她不常在家,忙着“走穴”。7日上午尚在深圳,下午就飞回北京,8日又到了新疆伊宁,行迹匆匆,对于她是常事。就这样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她到过经济发达的苏南、珠江三角洲地区,也去了至今仍离现代生活还很遥远的云南最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
她说:“现在离21世纪已经很近,怎么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问题,已经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到本世纪末,85%的人口地区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难呢!尤其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关键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是国家的大事,民族的大事,她觉得自己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感情上说,自从迈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她便把自己交给了开垦心灵荒漠、蒙启最初人生的小学教育事业。从此她情有所牵,心有所归。风雨沧桑50余载,她已离不开这块热土。所以她每次外出视察,总要了解了解教育的情况;所以无论谁来请她讲课,只要时间能安排开,她总会不负所望,乐此不疲!
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霍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珍视自己的这些经验,希望把它传授给年轻的教师们。“人在世界上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再有经验的人,死了也就完了。现在我多说一点儿,别人就会少走点弯路。”何乐不为!
人吃五谷杂粮,总有生病的时候。去年5月的一天,霍老师突然病倒了。急性肠炎,上吐下泻,一天粒米未进。医生催着她住院,可她坚决不住,因为第二天她要赴约到湖南岳阳授课。家里人急坏了。虽然这次外出讲课,霍老师带徒弟去,不用她从上示范课到作辅导报告都由一人“承包”,而是师徒两人“流水作业”──徒弟做示范课,她上辅导课。可这种身体状况,别说是74岁的老人,就是倒退回去二三十年也够戗!怎么出门,不要命啦?
女儿急切地阻拦道:“妈,您这次绝对不能去了。”
霍老师说:“你们谁也管不了我,我答应的事,就得办,当老师的得讲信誉。”
女儿想了想又说:“要不让李老师一个人去,代表您就行了。”
“我不能让她代表!”霍老师固执地回答。
站在一旁的主治医生,插言向她陈述厉害。她不听。女婿这时灵机一动,问道:“妈妈,您知道华罗庚是怎么死的?”
“我知道,鞠躬尽瘁了呗,我若是能死在讲台上,为教育事业贡献到最后一息,那也不错。”
话说到这份儿上,家里人拗不过她,只能悬着一颗心,由她登上了南行的列车。
其实这次连霍老师自己心里也没了底。昏昏沉沉,力不从心,身子仿佛断了线的风筝。难道这次真的要步华罗庚先生的后尘了?
台下黑压压一片,1800多听众,听说还有专程从湖北赶来听课的。可不能让这么多的老师失望啊!她抿了一口咖啡,提提神儿。这是徒弟事先为她准备的。这次和霍老师一起出门,徒弟真为她担惊受怕,可千万别出什么事啊。
还好,一看到台下的老师,她浑身凭添了一股力量,她很快进入了角色,忘记了课外的一切。一连两个小时50分钟讲下来,她居然挺过来了。
为提高教师的素质,霍老师愿将自己化为一块沃土,去滋养一片绿洲;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她愿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也许这就是她精神的永动机和心灵的归宿吧!
如果说,到全国各地讲课是“普洒春雨”的话,那么带徒弟就是“重点施肥”。现在她除在北京实验二小带三个徒弟之外,还有外地前来拜师学艺收下的徒弟。只是霍老师自从离开课堂后,带徒弟的方式有所变化。过去带徒弟,是言传身教,从头跟到尾。从怎么备课,怎么上课,到怎么批改作业;从怎么跟学生谈话,怎么跟家长谈话,一直到教师在学校中所要遇到的一切事情的处理,都会不失时机地得到她手把手的指导。她认为这种带徒弟的办法很好。“因为带教师不仅仅是个业务问题,还有一个怎么做人和处事的态度问题。”她认为这点很重要。
霍老师从不对家长发火,也从不对学生发火,她经常告诫青年教师们说:“当你要跟学生发态度的时候,就说明你无能,你记着,你把学生推出去了,就是无能的表现。因为你是教师,是教育人的人,首先自己一定要有涵养。”
如今,霍老师不再给学生们上课了,自然带徒弟就不像过去那种带法了。过去是徒弟主要听她的课,而今她要靠听徒弟的课,来了解其教学中的问题。尤其是在徒弟做课时,她要去指导他们备课,给他们修改教案。这样她带徒弟用的时间少了,却给她带好徒弟增加了难度。但不管多难,她也要继续做下去。
“别忘了还有一百零一次”
为人之师,为众多人之师的霍懋征老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现在学校负担还是过重,学校工作还是围绕着考试,这不行。最近颁布的《教育法》中的第一条就强调了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这一点我非常赞成。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教书育人。我觉得现在不是为教而育,而是为育而教。要为育人而教,就要让100%的学生都变成好学生,要培养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
有人说:教育不是万能的,怎么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
霍老师认为: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人的可塑性很强。只要方法对,那些智商低的学生同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等已经作了很多实验,说明了这一点。其实在霍老师过去的教学实验中也曾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说,孩子太笨,教了100遍他还不会,怎么办?
霍老师说:你就多教他几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哪!人的可塑性就是这样,功到自然成。
愿她梦想成真
在1993年金色的教师节,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充满了欢乐、感人的气氛,这里正在召开庆祝老教师五十年教龄大会。鹤发童颜的人们,个个脸上带着笑,心潮中卷动着甜甜的、幸福的浪花。霍懋征站起身,欣喜之情,形于辞色,她用颤动的声音对大家说:“总结我一生来从事教育事业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她说:“教师工作最光荣、最重要,因为党和人民把培养下一代的任务交给了老师,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担当起这样的重任,教师有多光荣;不同的孩子,心理素质、主观能动作用、习惯、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但都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难哪,真难!任务艰巨;但是当老师又是最幸福的,每到逢年过节来看望你的,最多的是学生,每当这个时候,老师感觉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霍老师还常常沉浸于这样的幸福之中。
那次她和教中学的老伴一起去邯郸讲学,一个几十年前的老学生,闻讯匆匆赶来。他曾担任一家电视台的台长,此时已经退休了。他急切地赶到老师身边,仅仅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他要像当年当班长时那样,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地再给老师擦一次黑板。板擦间充溢着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和深厚情谊,寓示出学生回报师恩的美好愿望。这些霍老师都深切地感觉到了,她怎么能感觉不到呢!于是,似一泓清泉从心间流过,她仿佛沐浴在一片温暖的阳光里,感受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感情在无际的空间延伸、延伸……
去年大年初四,霍老师教了六年的一班学生,请她到一家酒店欢聚。学生们都到齐了,穿着整齐的几十名学生围绕在她身边,郑重地接过她送给每一位学生的那枚猪币,传看着老师为他们每个人写下的希望、勉励之辞。而后兴高采烈地争相向她汇报起自己的工作情况和事业上取得的成绩。
望着眼前这些年已48岁的学生,她总觉得他们还小,每个人小时候的模样都还清清楚楚的。
一片欢声笑语,如同一阵浪潮滚过,仿佛把他们又带入了那个天真烂漫的时代。于是他们唱起了儿时的歌,背起了儿时的课文,讲起了儿时顽皮、滑稽的故事。说着说着,一个男同学,当年班上的小淘气,拨开人群,赶到霍老师面前,面带愧色地对她说:“我小时候气过老师,这件事一直压在我心里,我老是觉得不是滋味,对不起老师。”
“觉得对不起老师,还不给老师赔礼道歉。”她微笑着很自然地给了学生一个解脱的机会。
“对,给老师赔礼道歉。都躲开,都躲开,我不给你们赔礼道歉,只给老师。”说着就趴在地上给霍老师磕了三个响头。
“快起来,快起来,这么大了还淘气!”
其实她懂得,这充满孩子气的举动,是学生最真诚、最纯洁的感情的流露,她心里感到莫大的欣慰。学生们成长了,进步了,他们没有忘记老师当年对他们的教诲。
每当想起这些,霍老师便会陶醉在温馨和幸福之中。正是这幸福之感,这美妙之感,使她永远有不会枯竭的力量,使她虽已远远不是多梦的季节,却还在编织金色、银色的梦想。
她梦想把在条件优越的北京实验二小创造出来的经验,移植到落后的农村小学,让那里的土地里也长出棵棵壮苗苗;她梦想集资办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实验学校,从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学习中间不用考试,然后把这个学校再建成一个教学、科研与教师培训的三中心;她梦想再盖一栋教师宿舍楼,把北京市的老特级教师,凡是身体好的都请来,一对一地培训农村教师,边培训,边搞科学研究。
梦是美的,人只要有梦就还年轻,就活得有奔头,就脚下不晃摇,心里不发虚。
愿霍老师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