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

教案设计   2025-01-24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相关知识及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背景。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线索。

3.掌握1、2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

【知识链接】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背景材料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预习检测】

一、注字音。

督亢( ) 拊( )心 变徵( ) 淬( ) 忤( )视 瞋()目

遗( )赠 创( )伤 拜谒( ) 戮( )没( ) 偏袒( ) 自刎()

血濡( )缕( ) 陛( )下 惊愕( ) 剑鞘( ) 箕( )踞()

目眩( ) 樊( )将军 揕( )其胸 图穷而匕首见( ) 秦将王翦()

更( )虑之 骨髓( ) 被八创( )

二、识通假。

1.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

4.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

5. 卒起不意 卒,通

三、积累名句。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

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3. 卒起不意, 。

【学习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进兵北略( )地 2. 卿( )

3.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 )

4. 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 )也

5.秦王购( )之金千斤,邑( )万家

6.诚( )能得樊将军首

7.愿足下更( )虑之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进兵北略地

2.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三、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

1.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学法指导】

“足下”的由来

【牛刀小试】

一、第1自然段中连用了 、 、 、 、 、等6个动词,目的何在?

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荆轲刺秦王》学案3

【每日箴言】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学习目标】

1. 掌握3~9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

2. 背诵第9自然段(易水诀别一段)。

【知识链接】

一、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强调的是主观上认为,是心理活动,客观上未必如此。意动用法只有名词的意动和形容词的意动,没有动词的意动,因为动词本身就有表示“认为”“把……看成……”意思的词。例如:

1. 文帝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史记·张释之列传》)

2.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古时音乐分 、 、 、 、 、变宫、变徵等七音。

【学习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秦之遇( )将军

2.将奈何( )

3.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 )

4.顾( )计不知所出耳

5.臣左手把( )其袖,而右手揕( )其胸

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也

7.血濡( )缕

8.人不敢与忤视( )

9.于是荆轲遂就( )车而去( )

10.今太子迟之,请( )辞决矣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函封之

2.太子迟之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四、注意古今异义词。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今义: )

五、注意下列特殊句式

1.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六、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

1.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学法指导】

定语后置的常见类型:

一、定语在中心词后,用“者”煞尾,即“中心词+定语+者”。例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纪•廉颇蔺相如列传》)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再用“者”煞尾,即“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韩愈《马说》)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即“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四、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

1.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3.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他山之石】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②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③,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指燕太子丹。

②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③没:死,即“殁”字。

赏析: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被武则天抓进监牢。可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两句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荆轲刺秦王》多义词辨析

实词: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5、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穷】

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陈】

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

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

【还】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4、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5、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1、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2、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4、迁我如振振落叶(动词,振动)

5、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2、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顾】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4、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3、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教】

1、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2、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解】

1、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秦王》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4、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6、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资】

1、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秦王》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4、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图】

1、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3、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3、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被】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3、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请】

1、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秦王》

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秦王》

3、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4、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次】

1、以次进(名词,次序)——《荆轲刺秦王》

2、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3、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秦王》

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3、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5、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6、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7、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8、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遇】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5、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荆轲刺秦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遗】

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秦王》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3、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4、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荆轲刺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6、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卒】

1、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2、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3、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秦王》

虚词:

【岂】

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3、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以】

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荆轲刺秦王》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秦王》

7、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秦王》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秦王》

【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荆轲刺秦王》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秦王》

4、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秦王》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秦王》

【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荆轲刺秦王》

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荆轲刺秦王》

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秦王》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新课标《荆轲刺秦王》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知识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二)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荆轲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荆轲刺秦王

教学重点: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 二课时

三维目标:

1.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落实文中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了解课文背景,体味课文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特征

4.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第三课时

三维目标: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刺秦这一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刺秦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师:通过上两节课,我们对荆轲有了初步的认识。关于荆轲,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司马迁却为他立传,评价他“名垂千古”,陶潜也称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评价孰是孰非?现在我从中截取了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自己品读一番,构建自己心中荆轲的形象。

板书:樊荆会面、易水诀别、秦廷行刺

师:“樊荆会面”这个画面在文中的哪里可以找得到?

生:第三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思考感受一下樊与荆各自所处的立场,揣度一下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一会请同学用现代汉语分角色朗读。

生: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生:(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

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师: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生:对话

第二部分

“樊荆会面”中我们感受到的荆轲并不是一介武夫,我们更多的感受是他的沉着精细善于辞令。那么在“易水诀别”中我们接触到又会是怎样的荆轲呢?请**同学朗诵这一段。

(生读,师再读)

师:你们觉得谁读的要好些?

生:(感情基调应是悲壮,慷慨激昂)

师:这段话的感情基调有变化?

生:由凄凉到悲壮。

师:“易水送别”这一送别场面历来为人称颂,请合作讨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生:(讨论)

(参考: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详写。

顾及全面: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垂泪涕泣”等渲染凄凉悲怆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师:“白衣冠”意味什么?为何是变徵之声?

生:

师:慷慨羽声又是什么声音?

生:

师:为何激愤?

生:为国家为人民死得其所。

师:音乐传达感情,在易水歌中表现了荆珂为国为民从容赴死的生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对于生死,你想到哪些名言?

生:

(参考: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忠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师:悲壮的分别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首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为了让大家更强烈的感受荆轲的形象,我们来段音乐吧。(听《霸王别姬》)

师:我们分析了送别场面,又在音乐声中感受了英雄的形象,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评价你感受的送别画面。

生:

(参考: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易水饯别,大约是秋天吧。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萧萧风声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是丧服,它暗示着国破家亡的大难就在眼前,它暗示着荆轲的一去难返,这情景是多么凄楚!“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古人说,变徵为商,其音悲。沉痛悲凉的歌声深深打动了送行的人们,“士皆垂泪涕泣”。他们早就把保存国家,保全自己的一线希望系在荆轲的那把匕首上了。荆轲完全了解他们的心情,于是进而“为慷慨羽声”,明确地表示了必死的决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羽声,其音怒。这激昂而愤怒的歌声,在萧瑟的秋风中回荡,在呜咽的秋水上回荡,然后如一腔热血,洒向这白衣冠群中,使在场的人们由“垂泪涕泣”变得瞋目怒视,发上指冠。荆轲这个普通的血肉之躯的精神力量,竟能如此震撼人心。送行者和被送者的情绪,相互感染,如风水相激,很快推向高潮,“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多么刚毅,多么壮烈,即使千载之下的读者,也会为之动容。)

第三部分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这一悲壮的氛围下,我们的主人公来到了秦国进行了行刺活动,现在,请同学们速读廷刺的部分。

生读。

师: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沉着。“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秦庭的这一场生死搏斗,形成故事高潮。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

生: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师:请指出

生: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师: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画面,那同学们从这一描写中又看出了荆轲、秦王什么样的形象?

生:(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师:从以上三个画面中,我们对主人公荆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哪个地方涉及到?

生: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四、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从以上的三个画面中,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镇定自若、英雄虎胆、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

师:请用一句话评价荆轲?

生:

(参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慷慨而歌,那是悲凉;荆轲入秦,易水送别,慷慨而歌,那是悲壮。/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民族多事之秋,敢于挺身而出、勉力为之,荆轲乃真英雄。)

师:秦廷行刺,功亏一篑,让人扼腕痛惜的同时,对他的行刺行为你是如何看待又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写成书面作业。

板书设计:

樊荆会面: 荆:智谋、深沉

樊: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对话 动作

易水诀别 荆轲:悲壮 神态 环境

秦廷行刺 荆轲:有勇有谋

秦王:极具丑态 动作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结合”“重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笔者有意识将这些新的理念融入此案例中。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为基础的。落实实词虚词和分析易水送别这一场面描写,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用心研究教材,而且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渠道搜集资料,辨证评析荆轲刺秦王事件,这种探究精神难得可贵,且让他们有不少收获。这一切昭示: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并非是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开启的宝库。

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教学不仅教学重点落到实处,学生收获了知识,而且在落实这些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如文言文字词句的自主完成,分角色朗读,还有同学的精彩评述。另外由荆轲的生死观延伸到生死格言,既复习拓展新知识又关注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笔者认为,学生们对这一堂课的内容能很好的掌握,充分的吸收,乐于接受这样的课堂教学,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拓展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预设与生成

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但反思本堂课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其一:同不少的公开课一样,教师受教案束缚,始终背着时间包袱上课,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有些内容未能展开和落实,比如在“再现易水诀别”这一环节,受时间限制学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情。其二:在探讨过程中,虽然强调学生为主体,但教师所讲的东西仍然过多,有些时候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被动地接受某些观点,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三:活动的安排没能做到人人参与其中,少数同学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改善其不良情况,这是笔者正在思索的问题。

一、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2、 今日往而不反者

3、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4、 秦王还柱而走

5、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6、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古今异义

1、 秦王购之金千斤

2、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3、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4、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6、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7、 愿大王少假借之

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9、 持千金之资币物

10、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三、词类活用

1、 进兵北略地

2、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3、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4、 箕踞以骂曰

5、 樊於期乃前曰

6、 皆白衣冠以送之

7、 其人居远未来

8、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9、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0、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四、特殊句式

1、 见燕使者咸阳宫

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5、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

五、一词多义

1、 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发尽上指冠

2、 引

秦王惊,自引而起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君子引而不发

3、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盖当蓼洲洲公之被逮

将军身被坚执锐

4、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今其室十无一焉

5、 图

图穷而匕首见

乃骇而图之

不图子自归

6、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7、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还柱而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一樽还酹江月

8、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土崩瓦解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点击显示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0794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