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陶渊明的另一面:猛志常在,虽死无悔

陶渊明的另一面:猛志常在,虽死无悔

教案设计   2024-12-04

陶渊明不屑于官场逢迎奉承,非常潇洒地挂冠丢印而去,留下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是我们所熟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心境的田园诗也是我们经常吟诵的。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更没有感受过诗人的另一侧面——由酷爱自由所衍生出来的反抗精神。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位让后世无数文人骚客顶礼膜拜的旷世诗人的一首名诗来丰富一下对他的认识。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作者在这首诗里借讴歌神话传说中的精卫、刑天表达了自己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简练传神地概括了精卫填海这一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据《山海经》上说,有一天,炎帝之小女女娲在东海游泳,不幸溺水而死,后化为鸟,称之为精卫。精卫之形虽为一小鸟,却有惊天动地之志向:它为报溺死之仇,竟然立志要用细口衔微木,来填平浩瀚而又深不可测的东海。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浩瀚无际的东海形成强烈的反差,也正是在这反差中凸现出精卫复仇虽然难于上青天,但其决心却盖过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概括的是刑天的神话故事。据《山海经》中说,刑天在与天帝争神的过程中,被天帝断其首。刑天为报天帝断首之仇,于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日夜挥舞干(盾也)戚(斧也),发誓要与天帝血战到底。“猛志固常在”既是对精卫、刑天复仇精神的高度概括,又是对精卫、刑天这种体现先民勇敢坚韧品格之复仇行为的褒扬,同时也是诗人自身情怀的表露。陶渊明虽然是一个本性恬静的人,但毕竟也怀有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壮志,其中包括对刘裕篡晋之愤恨,与复仇雪恨之愿。在晋末政治最动荡的时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争的游涡之中,作了几番尝试,收效甚微,才毅然归隐。他虽然在政治斗争中不算一个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是“猛志固常在”的发挥。上句是说精卫、刑天生前无所畏惧,下句是说它们死后无所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是惋惜精卫、刑天虽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未能等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悲壮情怀。

实际上,“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并不一概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陶渊明的性格虽然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刚毅果敢的一面。也就是说,他虽然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但并不妨碍他激动时怒目金刚。这才是历史上真实丰满的陶渊明。所以,我们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只是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归隐,也是有失偏颇的。

点击显示
【陶渊明的另一面:猛志常在,虽死无悔】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0801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