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课稿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课稿

教案设计   2025-01-0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从文本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题为“饯别”但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诗人痛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触目现实,忧愤难当,全诗情感起伏变化,而又气势奔放,大开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之前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都很好地体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从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阅读与鉴赏”中,是《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属于精读课文。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唐诗,初步了解能体现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诗的唐朝”,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考,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鉴于以上两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了解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

能力目标:(1)学会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2)把握比较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一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感受李白的自由精神和伟大的人格,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的确立: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这首诗歌情感充沛、波澜起伏的特点。

突破办法: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从而理解作品的情感;在朗读中进一步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确立重点的依据: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感受和鉴赏”部分的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以及这首诗歌突出的情感特点。

(2)教学难点的确立:

比较《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行路难》(其一)在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突破方法:从诗歌的意象和关键字词入手,把握两首诗歌的异同。

确立难点的依据:根据高中语文课标中“应用和拓展”的要求,学生不仅能学会学,而且应该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熟练地应用知识,拓展视野。

教学课时:根据以上内容及文本篇幅,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

二.说教法

尽管经过对李白前两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对诗人的人格及诗风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毕竟是高一新生,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适应阶段;而且每首古诗都是一篇短小的古文,学生对久远的古汉语现象发自内心的拒怕,更何况古诗常有用典等修辞手法;这些都增加了学习难度。因此在鉴赏诗歌上对他们的要求不宜过高。教学过程应该重在朗读和揣摩语言。(学情分析)

(1)吟诵法:诗歌的意境、语言和篇幅决定了反复吟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针对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从而有效地了解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多重的人生理想。

(3)比较法:比较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深入把握诗人浪漫主义诗风的艺术特色。(“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法教学,易于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而这又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诵读法:读者通过传情达韵的朗读、吟诵,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文技巧,体会作品情感。诵读讲究停顿、语调和节奏等。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诗词学习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欣赏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领悟。诵读是品诗的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揣摩词句法:主要是抓住具有表现力的词(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体会诗人的情感。诗的语言作为艺术中“最崇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艾青语),向来讲究“语不惊人死不休”。因此具体化地揭示诗歌语言营造的奇颖性,有助于深层次地领悟作品的艺术境界。

(3)比较阅读法:向课外拓展延伸找同一作家或诗人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求同存异,加深对作家作品风格的理解。学生把握了诗人瞬息万变的情感后,比较阅读《行路难》(其一),可加深对李白情感大起大落的理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我们追随着李白的神思,梦游了“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那瑰丽神奇的仙境让人心驰神往;我们还追溯着李白的足迹领略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让人心惊胆颤。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热爱祖国河山,忧虑国家命运的李白;看到了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李白。今天,让我们再次紧追诗仙,随君登上谢脁楼,感受他波澜起伏,瞬息万变的情感,再度领略他特有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诗风。

本课由前二课的内容及诗歌特点导入,这种温故导新式的导入利用知识的继承性和相互渗透性,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范围内找寻与新课教学内容有关的结合点,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导入语如同一座桥梁,从复习自然过渡到授新,把旧知和新知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学生读题目,弄清停顿

由于这首诗歌的题目较长,学生在停顿上容易出错,而且个别字,如“脁”、“校”都是学生容易读错的字,所以在这里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在弄清了停顿之后,诗歌题目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就是“在宣州谢脁楼设宴为官职为‘校书’的叔叔——李云饯行”,学生即可判断出诗歌的类型——饯别诗。

(三)诵读感知

1、先请一女生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2、再请一男生朗读,对比出李诗豪迈奔放的特点

阅读必须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应该有初步的综合印象,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因此这里设计诵读环节,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诵读对诗歌有个总体感知,同时也可以此导入探究学习的环节。

(四)探究学习

因为考虑到这首诗歌有波澜起伏的情感特点,要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特点,在内容分析上采用导问法,共设计了五个探究问题:

1、 诗人为什么烦忧?

(探究一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弃、去、乱”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2、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点拨:为什么要写三曹和谢脁?探究二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把握用典的妙处——诗人的自信豪迈一览无遗)

3、“上天览月”这一举动不合理,但它表现出李白怎样的内心追求?(探究三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明月”这一意象,从而了解诗人高远的志向,这正是李白情绪高昂的基点。)

4、用“水”比喻“愁”的妙处。

(探究四的设计在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基础上加深领会李白比喻的精妙之处,点拨学生回忆相关的诗歌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由此形成小拓展。)

5、“散发弄扁舟”呈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探究五的设计通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再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许会有学生认为:诗人逃避黑暗现实的思想是消极的,诗人的形象是不高大的。这时学生的情感发展受到阻碍,教师可以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说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诗人情感的矛盾性。一方面,“功成身退”是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但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这种人生理想未能实现;另一方面他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的自由,蔑视世间一切。诗歌中流露的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正如鲁迅先生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未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个评价对李白也同样适用。这样引导也符合《新课标》:“学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的课标要求。)

在整个探究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揣摩字词来理解诗歌情感的变化,并完成主板书。

(五)再读诗歌

经过对诗歌内容的探究,学生能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这时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化,可以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再次朗读(或者是指定一学生朗读)后由学生来点评,在点评中重点点评朗读的情感是否到位,是否读出波澜起伏的情感特点;接着教师朗读诗歌并指导朗读技巧;然后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如此设计也符合《新课标》中:“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课标要求。)

(六)延伸拓展

这一环节用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进行比较阅读,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课内学到的学习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材料中去,求同存异,加深对作家作品风格的理解。并以此为契机转入总结本单元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手法,实现本课教学是李白诗歌教学完结篇的设想。

(七)总结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手法,完成副板书的书写

李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有: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离奇的想象、巧妙的用典;正是运用了这些表现手法才使其诗呈现出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本单元李白诗歌教学的总结篇,在这里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对其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作总结,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李白诗风的印象。

(八)作业布置

作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之一,因此布置作业要确定这样的作业是否是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应针对教学任务而提出的。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背诵这首诗(符合《新课标》课程目标中阅读鉴赏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

2.阅读《行路难》(其二)(加深对李白思想、诗风的理解,巩固本课的知识目标)

3.随笔:我心中的李白(此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本课的情感目标,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完成这项作业,学生必须了解李白的生平,了解诗人的经历对诗人性格及思想的影响,还必须读李白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思想倾向、创作风格,对李白有个全方位的立体的印象。这也促使学生在课后去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实现自主学习。)

(九)板书设计

板书一为主板书,这样的设计是针对文本有跌宕起伏的情感特点,并展示出古诗歌鉴赏的技巧和方法,即把握关键字词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通过主板书教学重点得以突破。

板书二为副板书,总结了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主板书强化学生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印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十)理论支持

1、《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3、学得与习得活动都决定于人的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说反思

1、如此教学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但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若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甚至仅关注表现手法、关键词的分析,就会背离诗歌的阅读规律。为此应重视诵读这一教学手法的落实应用,通过诵读体现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悟,体现学生对诗歌语言及情感表现的感受和体验。

2、虽然教学前的精心设计都是围绕文本和学生展开,但是学生总让人“防不胜防”。也许所谓的难点,学生轻易解决了;却在意想不到之处停滞不前。所以“相机诱导”很重要,而且必须抓要害引导点拨才不使教学过程零散琐碎。

点击显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课稿】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09534/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