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学案
内容预览:
《月迹》学案
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把握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熟练阅读课文
一、导入:
月亮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作者以月迹为线索,分别写了屋中盼月、镜中看月、庭中望月、杯中饮月、河边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能梳理文章的结构吗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庭院内赏月
月迹 第二部分(5-32自然段)院内、河沿寻月。
第三部分(33自然段)寻月满意沙滩小睡。
三、品味文本: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月色入户”一段描写精彩,但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表现了孩子们渴望得到月亮奋力争夺的精神,也写出孩子们有一颗向上的心。(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妹妹说的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对美的事物,只要你去追求,就能够得到。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讨论--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讨论后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求。
四.仿写练习:
月迹描写了三副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孩子们在屋中盼月;二是在庭中望月;三是到河岸边寻月。在这宁静甜美的形象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纯洁、天真而富有幻想的情趣,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憧憬与不懈追求。
1.“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想象新奇,把月亮当成印章按在天空上,孩子们把月亮、天空、未来的一切都看成是属于他们的,符合儿童心理。你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呢?试着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月亮的感受,200字左右。
2.古诗词中有许多咏月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
3.赏月对联集锦:
(1)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此为藏头联,上下联开头两字合起来就是“中秋”二字,虽未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满月景观。
(2)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庙长老为他出此上联,金圣叹一时对不上来,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冤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
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3)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年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此为一群书生中秋出对,除夕成对。点击进入 初中学习小组
【基础知识多积累】
1、 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 )忽 jí( )妒 面面相觑( ) 争执( )
2、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时代)作家。
3、本文多用叠词,一切就着孩童的感受和心理来写,充满童真童趣。熟读课文,填空:
(1)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 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 的, 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 的桂树, 的枝, 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 的骨朵儿了。
(2)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 ,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 的 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4、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描写对象,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或比拟人世盛衰,或抒发思乡之情,或祝愿天下离人。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及其出处。
【语段阅读精品析】
①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②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 “月亮在这儿!”
③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④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
⑤“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⑥“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⑦“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⑧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⑨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用斜竖线将选文划分成两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你如何理解⑥⑦两段中弟弟和妹妹说的这两句话?
3、如果要你说“月亮是个什么”,你会怎么说?
4、孩子的童真在文中展露无疑,请找出一句试作分析。
5、本文写中秋之夜兄弟姐妹团聚,在祖母指引下共同赏月,作品基调温馨、融洽、积极、向上,下列诗句中哪一句的意境与它相似?(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6、古人说“意有所极,梦亦同趋”,意思是说,心中有想去的地方,梦中也会同样前往。假设孩子们在沙滩上甜甜地睡了一会儿,还美美地做了一个梦,他们会梦到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课内课外善迁移】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云母石:矿石,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月影是怎样变化的?试抓住关键词:
。
2、乙段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3、甲段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 的特点,而乙段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 。
4、甲、乙两段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从语言特色、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着手)
【中考试题勤练兵】
1、(2005 苏州)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冬天,正好相反。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1、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2分)
[答]
2、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2分)
[答]
3、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下边的诗句都是写月亮的,哪一句表达了这种情感?(2分)( )
A、晓镜但愁云髯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C、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月迹〉》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多积累】
1、倏 嫉 qù zhí 2、《月迹》 贾平凹 当代 3、(1)满满 玉玉 银银 粗粗
疏疏 疏疏 累累 (2)袅袅 淡淡 痒痒 4、示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语段阅读精品析】
1、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第一部分:河中寻月;第二部分:沙滩议月。2、月亮美,所以希望得到;月亮象征着一切美好(大意对即可)。3、(略)4、示例:“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拥有月亮和天空,如此大的口气,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讲得出,令人莞尔一笑。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印章”之喻,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
5、C 6、(略)
【课内课外善迁移】
1、白道儿 半圆 圆(满盈) 圆方 末了 没了踪迹 2、 因为三峡的山太高太陡。
3、活泼的、运动的;清冽 4、(略)
【中考试题勤练兵】
1、冬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望月则从东北方升起,在西北方落下。 2、不是。如果中秋节晚上的月亮是满月,那它与其他的望月应该是一样的圆,不能说最圆。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