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参考
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收入《朱自清全集》。
语言特色
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你我序》,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话,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词用字的准确和贴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泻”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雾气点活了。又如写微风过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一丝”“一道”“一带”“一两点”,都是量词当形容词用,起到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强诗情画意的作用。在《荷塘月色》里,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 “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词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极写了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种例子在文中俯拾即是。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总之,《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修辞手法运用
《荷塘月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的。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明显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情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 “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以蝉声和蛙鼓来烘托四周的寂静;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又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流动的光波,本是无声的,被描写成动听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照理说,香味、光影和歌声、琴声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但作者却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这种出神人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申是不多见的。
典型例题
例1 举例分析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解析 用词准确、形象的地方很多,仅举几例以供参考:
(1)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的状态,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扣紧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点缀”一词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满池绿叶、荷花却零星稀少的景象,而且写出了绿叶白花相映的情趣。“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美丽多姿,把花写活了。
例2 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月色的?描写这样的景色给人以什么感受?
解析 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从总体上看,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分开来看,对荷塘的描写,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和荷波。这荷叶是田田的,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这荷花是白色的,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像星星一样迷人;这荷香是缕缕的清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这荷波是荷叶的颤动所致,似乎使宁静荷塘有了一丝动感和细微的声响,连同那似含情脉脉的流水,使人心恋神迷。对月色的描写则换了一副笔墨,从正、侧两面来展现。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一样亮,但是因为荷塘里浮起薄薄的青雾,便有了几分朦胧。正面描写过后运用侧面描写,以荷叶上灌木丛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来衬托月色,又增加了荷塘的诗情画意。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脉脉的流水,淡淡的月色,以及那荷塘四周远近高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构成了一幅宁谧清幽,似隔绝尘俗的美妙图画,令置身其中的人产生一种超脱之感,也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一种超脱之感。
例3 课文中哪些语句是直接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这种感情有没有发展变化?它与作品的景物描写是怎样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解析 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语句主要有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第三节的末句“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和末尾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为了排遣这痛苦悲哀的心情,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去漫步荷塘,到了荷塘,作者先写了一段内心独白,表达出“颇不宁静”的深层含义,表示了对现实的不满。文中以“这是独处的妙处”作过渡,转写感情的变化。“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便表现出感情的变化,流露出暂得的淡淡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之情,反映出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给幽美的景色披上了朦胧的轻纱,作者笔下之景方显得素淡、雅致、安谥、和谐,使文章显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从上文看,“惦着江南”的原因是江南有采莲的旧俗,是这儿“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从全文的思路看,这仍然是幻想对“颇不宁静”的心情的解脱,因此这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的延伸,是与联想中的江南美景的交织、融合。
阅读《荷塘月色》中的文段,完成练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
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段中红色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段中蓝色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参考答案
1.C 2.D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