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备课观
教师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重视教师教案的检查工作,对教案要求作出详细的规定,如教案必须包含课题、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后记等等。并对每个环节都作出具体的要求。检查评定结果往往对教案篇幅大、要素完备的给予高分。我认为:以此作为衡量备课优劣的标准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这是一种工作方法简单化的表现。评判一个人的工作时,评判者总希望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工厂里衡量工人的工作实绩,往往可以通过对产品的量化检测着决定。而对于脑力劳动,尤其是像语文这种极具人文性的学科而言,根本就不能通过这种方法测出被测者工作的优劣。因此,常常有这种情况:检查结果,教案写得很好很详尽的教师,教学效果却不理想,而教案写得很简洁的教师,教学效果却很好。
第二,这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不得不做的“面子”。当今社会上,不顾实际搞形象工程,搞花架子。表面很好看,结果却是劳而无功、劳民伤财。这种思想对教育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浪费了广大教师的许多宝贵时间。为了完成这类“硬任务”,教师不得不投放大量的精力去做誊写工作。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此,势必挤兑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作业的批改和学生的个别辅导时间。
第四,容易产生一种不良的误导,使一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好教案,从而忽略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对学生实际的认真揣摩及在此基础上的精当的教学方法的确定。
第五,使一部分人养成弄虚作假的坏习惯,为了应付检查搞教后教案突击,为了得到好的评价,抄袭名家的教案,食而不化。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必须重新座位我们的备课观。
首先,备课应该落实在教者对教材及有关资料的认真阅读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当年阅读二十四史,采用在原读本上圈点作注的方法。应用类似的方法去备课,伴随备课的全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整体独特的感悟,是创造性的劳动,有不少是随兴而至的灵感,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借助这些火花,能燃起一片熊熊大火,从而使教者对教材的驾御,进入到自然王国的境界。落实到笔墨上,教师只需在教本上圈圈、点点、划划、写写。其大量的真知灼见往往就现于看似涂鸦的圈圈点点,勾勾划划之中。
其次,检查教师的备课的手段,应重在平时的随堂听课。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注重平常的听课是检查备课质量和相互取经学习的及好的机会。
最后,将教研活动落实到实处。如平时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应围绕具体的课文,各抒己见,对教材和教法进行讨论研究。每学期要求教师根据平时教学体验写几篇有质量的教学论文,进行集体交流。
如果我们放下包袱,大胆实践,紧扣教育教学质量不放,我们必将迎来教学的春天。那将出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局面。我们应该有自信:伟大的教育家就产生在我们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