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 阅读答案
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
读书,我们会注意作者,但读地图,我们不问作者。我们认为作者是一个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无名好人,我们只面对同样是无偏无私公正中性的好图。其实,每张地图都呈现了作者的权力、意志、成见、偏私、好奇心、焦点、注意力、学识等等。地图在编绘时,编者之间要反复争论,最后画上去的可能是主编一人的见解,而读者却视地图为毫无疑义的公众真理。伍德称这是人文内容的自然化。在我们满怀信心地追求图面注记与真实世界一对一的准确关系时,莫门尼亚提醒我们警惕地图中的白色谎言,并提醒我们在地图中寻找被压抑的经验与意识形态性扭曲。
中国古代地图种类多样,各有侧重,求准确的方面也各自不同。一般来说,大抵有形势图与实用图两大类。《周官》中天下之图、土地之图就已经大致区分了这两大类地图,它们的用处有别。天下之图属于形势图,即所谓九州之图、天下大图之类。形势图只要表现大势,求势而不拘细节,在意识形态上,其主旨是宣扬声教所及、舟车所至、普天之下、大一统、华夷之限等王朝观念。南宋黄裳曾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目的就是使宋宁宗技图则思祖宗境土半陷于异域而未归。形势图的法统立场,常常不承认蛮夷一时占据中国的实际性,对它们视而不见,在图上不予表现。故南宋《地理图》不画女真贼区的建制,在金人占据并更名为南京的开封仍标东京开封府。这种保持正统的传统做法,被俞樾修《上海县志》时所沿用,故县志附图对于西夷占据的洋场视而不见。土地之图一类刘趋于实用,绘时主要追求实际地上事项的准确,范围具体,《尚书》所记洛邑图、荆轲所献《督亢图》、萧何在秦宫所收图等均属此类,用途是地讼争以图正之,具知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
地图编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由地图而地理,我们同样联想到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政教本质与思想内涵。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流是围绕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发展的,可称其为王朝地理学。为安排好庞大帝国的空间秩序,古人既树立了王朝社会地理的理想主义观念,也解决了王朝社会地理的实际问题。观念包括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一系列思想原则,这是古人所理解与追求的普天之下。实际问题则包括州郡县体系的创立和道路关隘运河的建设,这是对莫非王土的实践治理。在古代地理学思想中多地理与地里为不同的二者。观念与问题构成地理,而地里仅指道里远近。若以为古人只晓得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而没有思想观念层面的建树,则是无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作为。关于地图,朝廷向来重视,所谓内府版图、朝廷大簿等,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官方文件,对于地图的编制、呈送都有严格要求,而皇帝本人将地图悬于左右、日夜观查的例子也不乏记载。侯仁之先生早已指出,古代的许多地理志书都有行政管理意义。中央朝廷的主管官员常常亲自插手地理之术多或收集图籍(汉朝萧何),或编纂地理志书(唐朝丞相李吉甫),目的都是欲以纽天下的纲纪,制世上的群生。
迄今大多数中国地图史研究,多注重绘图技术的发展、提高,注意研究比例尺使用问题、投影问题、所绘河流走向、海岸线走向的准确性问题等,对地图的文化思想背景则相对注意得很少。因而,地图史多被认为属于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节选自《地图中的权力、意志与秩序》)
5.下面对地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地图体现出了作者的好恶、学识、个性、权力、意志等,也可以表现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深刻作为。
B.地图因为侧重不同而分类不同,中国古代地图从用途分有天下之图和土地之图两类。
C.地图可以用来宣扬意识形态,可以用于解决实际事务,所以地图历来都是王朝管理不可或缺的文件。
D.地图的编制、呈送、使用等,往往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地理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使命。
6.下面的内容不能体现中国地理学的政教本质的一项是
A。古人借助九州、五服、山河两戒等思想原则,树立了普天之下的理想主义观念。
B.创立州郡县的体系,建设道路关隘运河,这些做法是古人以实际行动来实践莫非王土这一思想。
C.古人用地里一词来指道里远近,只记录各类地面事物的四至八到。
D.朝廷的主管官员通过收集图籍、编纂地理志书等方式,来达到统领天下纲纪、管理全体百姓的目的。
7.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有学者认为地图中有白色谎言,是因为有些地图不拘细节只求形势,影响了地图内容的准确性。
B.南宋黄裳作《地理图》进献宋宁宗,俞樾修《上海县志》时不表现洋场多都是借地图体现王朝观念。
C.形势图在表现内容时一般不关注实际事项和追求具体细节,实用图在绘制时的追求则与之相反。
D.作者认为地图承载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想背景,因而地图史应该作为文化思想史的一部分。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