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蚂蚁和蝈蝈》
谈《蚂蚁和蝈蝈》
怎么没有人喜欢蝈蝈
学生在即将学完课文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蚂蚁还是喜欢蝈蝈?为什么?下面是学生和教师的一段对话:
师:在夏天来临的时候,蝈蝈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大树底下乘凉了,它们决定向蚂蚁学习,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往家里搬运粮食,在热他们也不惧怕。因为,它们已经尝够了冬天又冷又饿,决心从今天开始改正自己的错误了。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蚂蚁还是喜欢蝈蝈?为什么呢哪
生:我喜欢蚂蚁,因为天气非常热,他们还在那辛勤的劳动。
生:我也喜欢蚂蚁,你们看图上的小蚂蚁,脸上全是汗,还在那有说有笑,多乐观呀,你看我在夏天干活的时候只能干一会,马上就跑到树阴下乘凉了。
生:我也喜欢蚂蚁,蚂蚁在夏天劳动,冬天享受劳动成果,自由自在,多会生活啊。
……
学生说了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说喜欢小蝈蝈的。我想,蝈蝈虽然非常懒惰,由于在冬天遭受了寒冷和饥饿,应该会改正的。这篇课文在赞扬蚂蚁辛勤劳动的同时,是不是在言语的背后隐藏着另外一层含义哪?如果深究下去的话,作者是不是用蝈蝈这种行为,在告戒那些类似与蝈蝈一样的人类哪?作者试图用蝈蝈,在向人们说明人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他必然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曲折、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但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我们都不能回避,也无法逃脱。蝈蝈在这篇课文中出现,难道就不让喜欢和同情吗?
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过于追求所谓的正面教育价值,要尊重课文的道德意识,尊重课文的价值取向。我们在打着这些冠冕堂皇的旗号进行所谓的引导时,其实背后恰恰是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硬性的牵引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我想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背后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质量,服务与学生的智慧人生。学生在简单的接受教师的观点时,没有对文本进行不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就像我们的课例中,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只知道蚂蚁可爱一样。我想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时,在对文本进行探究和品味时,眼光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所传达的文字信息上,要更为关注文本背后本质的东西,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和体验,总结出具有学生个性色彩的结论和观点。
我想,蚂蚁自有蚂蚁的可爱之处,蝈蝈自有蝈蝈的可爱之处,在文本进行深层次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喜爱无须套上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