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色光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巩固学过的23个声母,能正确区别t和f、b和d、p和q3组形体相近的声母。
2 准确分辨y、i、yi,w、u、wu,ü、yu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掌握它们各自的用法。
3 掌握ü上两点省略的拼写规则。
4 熟练掌握声母和单韵母拼合的方法,能直呼一些常用的单韵母音节。
教学重、难点
1 分辨y、i、yi、w、u、wu、ü、yu的不同用法。
2 声韵拼合的规律与直呼音节。
教学准备
单韵母、声母、音节卡片,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抽读声母卡片,齐读、开火车读。
2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6个单韵母、23个声母和一些整体认读音节。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那里非常生动有趣,大家高兴吗?
二、练习活动
1 指导学生按声母顺序把23个声母背下来,可采用齐背、指名背、接力背等形式。
2 指导学生记清t、f、b、d、p、q等形体相近的声母。
(1)用抽卡片的方法让学生认读这6个声母,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t、f多像两个朝向不同方向的伞把;把d、b并在一起多像尖朝上的剪刀;q、p多像尖朝下的剪刀。(形象比喻,加深记忆)
(3)再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并教儿歌。(再现图形,巩固记忆)
(4)再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5)再次用抽卡片的方法让学生认读6个乱序排列的声母,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让学生把生动的形体记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
3 分辨y、i、yi、w、u、wu和ü、yu的用法。
(1)分辨y、i、yi的用法。
①看课本,了解第3颗后面都告诉我们些什么。先让学生观察3组图中第1组图上的3个小朋友。问:他们的胸前分别写着什么?引导学生答:图中站着的小朋友胸前写的是声母y,坐着的两个小朋友胸前分别写的是韵母i和音节yi(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准确、说规范)。肯定鼓励学生回答之后,详细介绍图意。
②让学生观察每组的小朋友是否一样,他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同桌讨论,然后回答(引导温故知新,鼓励合作探究)。对学生表述不够规范准确的,教师应引导、点拨,最后归纳:y、i、yi的读音相同,但用法不同。y是声母,只能和其他韵母拼合才能成为音节;i是韵母,只能和声母拼合才能成为音节;yi是音节,不用和任何声母和韵母拼合。
③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方法:指名5个学生到讲台上,教师把分别写着y、ī、yi、ā、j的5张卡片分别贴在学生胸前。然后教师出示画有鸭的图片问大家:“谁和谁组成鸭?”生回答:“y和ā组成鸭。”在大家的回答声中,让胸前贴y和ā的两个同学站在一起。之后再依次组成jī(鸡)、yī(衣)。最后让贴有y、i、yi的3个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胸前字母的用途。如y同学说:“我是声母y,我只能和韵母拼合才能成为音节。”(其他略)
(使学生在娱乐中求知,加深理解与记忆。)
(2)分辨w、u、wu。(方法同前,略)
(3)用同样的方法分辨ü、yu。
4 明确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1)n、l做声母,ü上两点不能省略。
①出示画有驴的图画,让学生给它注音:lǘ。再出示画有鹿的画图,让学生注音:lù。指导学生各读三遍之后,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看,ü和声母l相拼时,两点千万不能省去,要不梅花鹿可就不愿意了。
②让学生写音节词nǚ ér(女儿)和nǔ lì(努力),然后让大家分组讨论,比较音节nü和nu字母形体有什么不同,nü上边两点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加深印象。)
③教师小结:ü和声母l、n相拼时,两点不能去掉,要不就和u混淆了。
(2)j、q、x做声母,ü上两点要省去。
让学生自己试试j、q、x是否能和u相拼。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白:j、q、x不能和u相拼,而能和ü相拼,所以ü和j、q、x相拼,去掉两点还念ü,不会和u混淆。如果学生总结归纳实在有困难,教师可启发引导,帮助归纳。
(3)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学儿歌。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儿歌,总结要领,恰似水到渠成,学生印象更深。)
5 练习单韵母音节的拼合与直呼。
(1)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让全班同学参与单韵母的拼合练习。具体做法:指名5个学生分别戴上兔、鸭、青蛙、小鹿、公鸡等动物头饰,同时将分别写有t、y、w、j、l、ā、ù、ī等字母的卡片发给学生。准备好后,“小动物”们逐一上场。先让“小白兔”站在讲台中间说:“我是兔,我的音节在哪里?”下面拿有关卡片的学生分别说:“我是t,”“我是ù,”“我们两个组成tù。”边说边跑上讲台和“小白兔”站在一起。全班学生拍手合着拍节齐说:“对,对,找对了,t和ù组成tù,白兔的兔。”依次逐一进行。
(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学生乐此不疲。)
(2)指导学生在课本上按要求连线。
(水到渠成,得心应手。)
(3)抽卡片认读其他单韵母音节。认读形式要多样,可齐读、选代表竞争认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