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3

教案设计   2025-01-18

学习内容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年级

7

学科

语文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2、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习

重难点

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2、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 给黑体字注音:恭喜( )根深蒂固( )归根到底( )渊博( )孜孜不倦( )汲取( )持之以恒( ) 推敲( )锲而不舍( )机械( )

2、议论文的三要素:( )、( )、(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

( )、( )、( )等。

探究板块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人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上打制器上加上葡萄村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简要回答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2.选文第1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

3.第2段中划线的“这种情况”指代的是 。

4.选文的第4、第5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在议论中称为举例论证。

⑴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

① ; ② 。

⑵试分析这两个事例有何相似之处。你能再补充一些这方面的事例吗?

检测板块

《横看成岭侧成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几千年来,我们多习惯于谨守中庸之道,脑筋被传统和习惯紧紧地绑住,看问题力求符合大众眼光,论事情千万不敢“离经叛道”,这种标准化的思维给过我们所谓的安定和平静,即也给了我们老套与落后。科技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相信千万人和我一样在想:我们是该给脑筋松绑了,该换换眼光、换换角度、换换思维了。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有位学者曾出这样一道题目:四个图形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其实,这四个图形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正确的答案,只是回答的角度和标准不同罢了。简单的问题,多彩的答案,告诉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哲理:看问题是可以换种角度、换换眼光的。

换角度不仅可以,而且必要。对于个人,只有换角度,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只有换角度,才能化矛盾为和谐。或许母亲的唠叨常常让你心烦,但如果你能从中体会到母爱的无微不至,这种唠叨为也是一种音乐吗?失败了,我们常常心灰意冷,但如果你记着“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不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吗?用心品味,生活本来就有滋有味。换角度,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智慧,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来说,就是动力之源。香港、澳门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是邓小平同志换角度的思维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久出家门的孩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换角度,是一种财富,是一种勇敢。当前进军西部的口号震天响,许多人头脑一热,就要赶去西部淘金,以为还没有开发就遍地黄金了,对风险估计不足了,对困难认识不足。这时,不乏明智之人换了角度看问题,提出西部热中的冷思考,为西部进军热打上镇静剂,为“春风再度西门关”做了保障。换角度,说来容易做来难。第一个实行变法的商鞅被五马分尸,第一个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死后还不得安宁。可见,要写出一个“一”就要饱蘸心血和汗水,就要有迎接困难甚至献出生命的准备。因为国家需要创新,时代需要创新!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相信,“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创新才不同,只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开头引用有什么妙处? 。

2.你对“换角度思考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如何理解? 。

3.“换角度,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智慧”,再举两个例子。 。

延伸板块

4.第四段中的“冷思考”、“镇静剂”分别是什么意思?教育上也有一些热点问题,如“择校热”、“留学热”等,请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谈谈你是怎样“冷思考”的。

5.以“理想”为头,仿写画线的话。

学后反思

学习内容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2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年级

7

学科

语文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2、掌握论证方法和作用。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习

重难点

1、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2、掌握论证方法和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1.给加点字注音:渊博( ) 模式( )依赖( ) 恭喜( )曲线( )即使( )

2、病句修改:

(1)只有一到周末,他就去少年宫学习书法。 修改: 。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修改: 。

探究板块

《爱迪生传》(节选)

81岁时,爱迪生到了佛罗里达。在他诞辰的那天,纽约的友人们在阿斯托饭店内举行欢宴,但他本人却不能参加。他发来了一个电报:此刻正愉快工作。

宴席上,梅多克洛夫特站起来向大家报告爱迪生的“工作”:

“由于他那天赋的彻底精神,他现在正探索着一切关于橡胶的种植和制造的知识。他的目的是想从美国南部各州和其他在冬季冷至零下 20 度的各州中所产生的葡萄藤、灌木以及杂花中提出橡胶来 。爱迪生先生已经在进行着这一个伟大而艰苦的工作;而他很安于这一个工作,他依旧以他的彻底的精神,充沛的活力和无限的热忱去处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我已经研究了 60 年的物理学,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却是一些全然不同的学科,因此,我觉得很高兴。' 而现在他在佛罗里达的确处在最紧张的工作中。这次他带去了实验室中的 7 个助手。临行前,已经收集并试验了 945 种植物,他发现有很多种植物中含有橡胶,现在他将试验更多的植物,也许是一倍,也许再多些。”

美国种植橡胶的可能的问题对爱迪生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10多年以前,即1915年他访问伯班克,在墨巴巴拉的苗圃时,曾与福特讨论了假如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橡胶供应如何解决的问题。大战过后,爱迪生接受福特的建议,于1927年成立了爱迪生植物研究公司。

爱迪生心想:“橡胶树以外的植物,没有办法生产同性质的东西吗?橡树需要经过那么些年,才能采到橡胶,如果像杂草那样,每年都能采到同性质的东西,那就好办了。” 他认为,首先应将北美和南美的植物收集起来,依次采取树液进行研究。

不到一年,被派往世界各地去寻找的人采集了约 3000 种植物回到美国。爱迪生对 14000 种植物进行分析研究,几种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培育了一种含有大量胶乳的植物。但使用这种菊科植物提胶,造价太高。 1928 年,这个老发明家继续努力地试验。他说:“再给我 5 年的时间,我一定让美国出现常年产胶的植物!”“我希望产量能增至 100 天 10 磅 ,我们现在还正在开始, 如果工作原理确定了,将来的希望真是没有止境呢 。”

爱迪生由于患了肾功能失调综合症,便只好放弃了橡胶植物的种植研究。当此项任务由爱迪生的后继者承担起来的时候,已不再是由菊科植物提取,而是合成橡胶。爱迪生从野草中提炼橡胶的功绩,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

1931年10月18日,星期日的凌晨3点24分,发明大王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伟大人生旅程。 临终时他说:“我为人类的幸福,已经尽了心力,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3天后的10月21日傍晚,这位发明大王的遗体埋葬在靠近他在西奥兰治克雷的家的大橡树下。

当时,全美各地熄灭电灯一分钟,以示哀悼。 在这一分钟之内,芝加哥、加利福尼亚、丹佛、纽约,整个密西西比河一片黑暗。纽约百老汇一片黑暗,世界一片黑暗。接着,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城市到乡村,灯火通明,亮如白昼,世界一片光明。

人们纷纷为爱迪生献上追悼和赞辞,其中以胡佛总统的话,最令人感动。他说:“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爱迪生的受惠人!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

1.文章开头写爱迪生81岁诞辰时纽约的友人举行欢宴,起了什么作用? 。

2.爱迪生为什么对研究生产橡胶这项工作那么投入?。

3.在熄灭电灯哀悼爱迪生的一分钟前后,世界从“一片黑暗”到“一片光明”,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

检测板块

4.“我们不仅生活上接受他的恩惠和利益,最重要的是我们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你认为爱迪生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

5.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工作、爱情、游戏”是人生的三个重要方面,偏废了任何一方面就不能算作一个精神健康的人。”而爱的声连生日那天都在工作,你认为他算精神健康的人吗?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延伸板块

“1+1=2”,这是个不容置疑的正确答案。但这一正确答案不是惟一的。有人这样认为:“1+1﹥2”。他的依据是:团结就是力量。也有人认为:“1+1=0”。他的理由是:在一幅已经完成的画卷上,随意泼上一瓶油彩,这画会变得面目全非,美丽的画卷不复存在,这不就等于“0”了吗?对这些说法,你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吗?

学后反思

学习内容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3课时)

课型

编写人


审核人

年级

7

学科

语文

学习目标

1、夯实基础。2、训练技能,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习

重难点

1、训练技能,提高语文素养。2、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 习 过 程

说 明

预习板块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不同的字词进行重读,句子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读读下面的句子:我知道你会唱歌。你能读出几种不同的含义?

探究板块

阅读下面材料,体悟道理:

妈妈给小明泡了一杯热茶。茶凉了以后,小明发现杯中的茶水少了一些,问妈妈是谁喝了一口。妈妈说,没有,是水凉了以后收缩了一些。又一个大冷天,小明家的水缸里结了很厚的冰,水缸破了。小明问是什么原因,妈妈说,水到零度下结冰,体积反而膨胀,把水缸撑破了。小明陷入了沉思,似乎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点拨:读完这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水凉收缩,体积减少;水冷到零度以下结冰,体积反而膨胀。这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随着事物的条件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环境对事和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环境与成才。当然,这则材料具有多义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请你从这则材料中至少悟出2个道理,锻炼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并将它们写在下面横线上。

检测板块

⑴想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智能。如果请您观看下图,您会把它想像成什么东西呢?您可能说它是“苹果”“炸弹”“秃头顶上一根毛”,也可能将它想像成“从盆里逃出去的鳝鱼”或“从航天器上观察到的地球大旋风”等。

⑵想像,是文学艺术生根、发芽和繁荣的沃土。其实,任何创新都钟情想像的功能,因为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可以周游未知领域,窥探智海奥秘。

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有着非凡的想像力,他一生中几乎没离开过家门,很少出去旅游,但他却与出了80多部科幻作品。早在潜水艇、直升飞机、霓虹灯、电视机、雷达、导弹、坦克等尚未发明之前,他的作品中就早已“发明”了这些东西。更使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曾在一部科幻小说中预言,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将设立火箭发射站,并发射飞往月球的火箭,他还仿佛“身临其境”了描绘了宇航员在星际旅行中失重的情况。果然,一个世纪以后,1961年,美国真的在佛罗里达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

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近代爱因斯坦也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英国物理学家廷德尔说:“作为创新者,他的力量与多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想像力给他的启迪。”

⑸想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创新者借助想像的力量做出过不计其数的辉煌业绩。

⑹借助想像去智海遨游,就得善于浮想联翩。所谓“浮想”,就是超然时空界限,违背常规思维模式去想。如:“假如在月球上行走,穿什么鞋呢”“假如地球上的煤、石油耗尽,怎么办呢?”“有没有可能飞的汽车?”“假如火箭朝下发射将会有什么结果呢?”

⑺看起来,这好像是异想天开,其实,这类“假如式”的问题正是在帮助我们想像。在提出的大量幻想中,不乏值得人们开发研究的课题。比如有人幻想煤不用开采便可供人使用,结果导致煤炭地下气化的研究。

⑻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的敌人是“思想拘谨”和“过早下结论”。在创新的萌芽阶段,凡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总是让思想自由驰骋,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根据最充分的理由做出判断,剔除纯粹幻想的部分,发展可能实现的部分。即是说,运用想像法时,(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脱离客观事物去胡思乱想,( )种下的就有可能是一粒永不结果的种子。

1.给黑体加点字注音:窥探( ) 遨游( ) 驰骋( )剔除( )

2.最后一段文字的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A.既要又要如果那么B.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就C.既要又要否则就D.一方面另一方面否则那么

3.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想像,是文学艺术生根、发芽和繁荣的沃土。B.其实,任何创新都钟情想像的功能。C.因为人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可以周游未知领域,窥探智海奥秘。D.想像力是展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有源泉。

4.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科学幻想之父”的事例,目的在于说明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加以回答:

5.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文章第四自然段一一引用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廷德尔的话作用。

6.请从文章中选择两句话把“想像”这个概念解释清楚。

延伸板块

7.文章第五自然段说 “古今中外的创新者借助想像的力量做出过不计其数的辉煌业绩”。这方面的事例你能举一到两个吗?

8.根据对文章理解,你觉得应该怎样进行想像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后反思

点击显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3】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20426/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