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有关常识,初步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3、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法布尔的故事和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进行课外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培养献身科学的决心,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2、搜集有关蝈蝈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听过知了唱歌、蟋蟀的鸣叫吧?你们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你们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们成长的好朋友吧,今天,我们再去拜访另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检查预习
1、你知道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吗?
(本课的重点字词)
篝火 颚 钳子 螽斯 莴苣 悬殊 踢蹬 嗉囊
喙 吮取 螳螂 贪婪 唾液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 窸窣作响 连续不断 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
毫不犹豫
2、你能简单介绍一下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吗?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法布尔)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代表作《昆虫记》,此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等,法国文学界称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观察家”等。
3、你了解有关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吗?
(有关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⑴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⑵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⑶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种: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⑷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⑸ 说明文的语言: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⑹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① 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② 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捕捉文章要言,提取文章信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知道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吗?
明确:绿色蝈蝈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2、你能说出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它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的习性吗?
明确:
⑴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⑶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3、你能快速概括每段要点,分析文章结构及说明顺序吗:
明确:
全文共11个自然段,各段要点如下:
⑴ 国庆节,我独自一人在田野里听昆虫们的“音乐会”。
⑵ 蝉在休息时被绿色蝈蝈捕捉住而发出哀号。
⑶ 描写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⑷ 绿色蝈蝈的外貌特征及不喜欢吃的食物。
⑸ 描写绿色蝈蝈捕食蝉的过程。
⑹ 绿色蝈蝈喜欢吃蝉的原因。
⑺ 绿色蝈蝈喜欢吃甜食。
⑻ 绿色蝈蝈吃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⑼ 绿色蝈蝈喜欢吃的其他食物。
⑽ 绿色蝈蝈还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
⑾ 绿色蝈蝈的其他生活习性。
推出全文共分三部分:
⑴ (1~2)“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叫声引出文章主人公──绿色蝈蝈。
⑵ (3)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绿色蝈蝈的叫声。
⑶ (4~11)“我”对金属笼中的绿色蝈蝈进行观察,主要介绍其的食性。
推出本文的说明顺序:主次分明的逻辑顺序。
四、作业
课后查阅《辞海》或《生物学》课本,查找有关蝈蝈的条目,然后与本文比较,试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绿色蝈蝈的外部特征及习性。
二、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你能说出绿色蝈蝈的外表特征及习性特点吗?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个方面的习性?
明确:
⑴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⑵ 生活习性:作者写了绿色蝈蝈的叫声和食物习性。
① 叫声特点“窃窃私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尖锐、短促、清脆、有时非常柔和。
② 食性特点:喜欢吃肉食和甜食,属杂食类昆虫。
⑶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2、你能说出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及各自的作用吗?请你举例来谈。
⑴ 作比较:
例如:
说明绿色蝈蝈的叫声时:将绿色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做作比较。
说明绿色蝈蝈的食物时:将绿色蝈蝈与螽斯作比较。
说明绿色蝈蝈捕食蝉时:将绿色蝈蝈与鹰作比较。
说明绿色蝈蝈同类相食时:将绿色蝈蝈与螳螂作比较。
作用:作比较。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突出了绿色蝈蝈的习性,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⑵ 打比方:
例如:
① 在这暗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②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⑶ 举例子:
例如:
① 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②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3、你能说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吗?
⑴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效果: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⑵ 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好处:使文章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4、你能说出《辞海》或《生物学》课本中有关蝈蝈的条目和本文有什么不同吗?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笔法特点。
有关蝈蝈的条目:蝈蝈,人称“叫哥哥”,属直翅目,螽斯科昆虫。产于我国河北、安微、山东、山西等地。蝈蝈体长约4厘米,宽近1厘米,身体壮实,虫体绿色,因产地不同,颜色深淡不一,一般在淡绿至深绿之间。头部有黄褐色、细长呈丝状的触角,是其感觉器官之一。后足强健、大腹,善跳跃。生于原野草丛、矮林、灌木,平时隐藏于草中,或在植物茎杆上爬行、栖息、觅食。主要吃植物的茎、叶、瓜、果等,食量较大, 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之一。但因其善鸣,故农民捕捉后装入笼中进城叫卖,颇受市民特别是小孩的青睐。
明确: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三、教师总结
本文出自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之手,可谓名家名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写,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四、课外练笔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动物的动物吗?
要求:运用拟人手法,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