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我读《小稻秧脱险记》的小小思考

我读《小稻秧脱险记》的小小思考

教案设计   2025-01-11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

全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因此本课的教学落脚点:一是理解、感悟语言,特别是文中运用的大量表现力极强的四字词语;二是了解科学常识,于潜移默化间培养科学精神。

古人云:“学贵于自得”,这就是说要重视“自求自得”的学习实践,注意在学生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前面诸多优秀设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在表演、朗读、感悟中真正提高其阅读水平。此外,由于是一个情境性很强的的童话故事,因此还可采用“情境法”,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兴趣盎然。

全文共5个自然段,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

“小稻秧遇险”一节可以通过“一群”“团团围住”来体会杂草的多而密,长势旺(土壤里的营养当然不够了),通过“气势汹汹”“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等词来体会杂草的蛮不讲理,气焰嚣张;通过“气得脸色蜡黄”“当场病倒”等词语来体会小稻秧的寡不敌众、危在旦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杂草嚷叫的语言和小稻秧柔弱的反问进行有感情朗读,从而体会争吵的“激烈”。同时学习这一段还可以结合教学渗透写事四要素的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小稻秧脱险”一节是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对城里的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喷雾器”“除草剂”缺乏感性认识,老师要充分考虑学情,事先准备好实物图片、资料介绍(文本、图片、录像、课件等)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困难。这一段的教学仍要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先选定学生扮演喷雾器大夫、杂草的角色,再让其他学生充当“导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鼓励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自由创造想象,在读读、演演、评评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将科普作品的科学性与童话的虚拟性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比如“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但不违背科学道理,因为杂草的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快,总是和农作物争营养。

再比如,说“小稻秧气得脸色蜡黄,当场就病倒了。”这也是拟人,和实际情况也是一致的,稻秧缺了养料,就会发黄枯萎,耷拉下叶子,就像人病倒一样。

经过参加《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网上集体研讨后,我个人在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个重新认识教材、重新确立教学主体的过程。刚开始我认为既然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那么它除了承载一般课文所承载的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积累外,还应承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因此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重点的确立上就出现了“重科学、轻童趣”的偏差。看了高林生老师及其他几位网友的见解后,我茅塞顿开,发现自己陷入了教学参考书确立的教学目标中,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尤其是读了江南浪老师的话:“童话是学生眼里的世界,是童眼看世界的结果。文章中的如高局所言,就是三个活生生的人物呀。”“用学生的童心去感悟文”,我更加认识到原先自己对教材把握得不到位,我在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这课我还没上,幸亏有了这次集体备课活动!

点击显示
【我读《小稻秧脱险记》的小小思考】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2436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