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窦桂梅: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窦桂梅: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教学分析   2025-01-20

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

中国教师报:语文教学的纷争由来已久,教学目标就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你认为小学语文课应该给学生什么?(本报记者茅卫东)

窦桂梅:关于语文教学的纷争很多,莫衷一是。就目标而言,工具性、人文性之争是最激烈持久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语文本来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工具性,而语词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疆域和思维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终极关怀和生活情愫,语言是存在之家,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过词语保存下来,语文又天然具有人文性,这是母语的特质决定的。这两者根本不能割裂开来,广义的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内容,而借助“听说读写”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等因素了。当前小学语文课最应该给学生的还是语文学科知识。因此要分析梳理承载这两者的是什么样的语文知识。

但工具性和人文性论者都遮蔽了这样的问题。工具论者,没有界定出哪些知识是真知识,哪些知识是伪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何处,其合法性依据是什么,如何有效传授等等。而人文论者则往往片面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属性,但对人文属性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又缺乏必要的梳理,对人文性究竟如何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无法厘清。

这几年,我倡导的主题教学,就是有目的性的一种矫正。这里的“主题”不是我们以往习见的思想教育等理解,我倡导的主题教学是交际工具与人文情怀的合一,而不仅仅是统一。统一像是拧在一起的两股麻绳,即便合而为一,但给人的感觉却常是貌合神离。合一则更多了一份水乳交融,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语文教学的媒介是语言,文本中的“主题”本身就是语词,就是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一个人的语词有多丰富,可能视野就有多广阔,一个人掌握了多少语词,就相当于掌握了多少个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密码。

所以,我们提倡的主题教学要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精神的底子。这两个底子怎么打?形象的来说,就是给孩子们两个园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田园生产庄稼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这就好比字、词、句、段、篇。但一个人只是吃饱了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也就说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的“水仙花”——追求、文学的审美洋溢其中,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显现出来。可见,我们语文学习的家园,光有田园不够,还得有花园。

为了打好这两个底子,这几年围绕主题教学提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好”里面体现着的是一个个主题。即这“好”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把语文散乱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整合了起来——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素材、结构、语言。若说是“一篇好文章”,素材一定是真实、充实的,而不能是虚假、苍白的;语言一定是顺畅的、明丽的,而不是粗俗的、零乱的;结构一定是完整的,合理的,而不是拖泥带水,头重脚轻的。而所有的这些须指向主题——主题是生命与思想的灵魂。好文章的标志,是主题走向了光明的而不是阴暗,高尚而不是卑下,美好而不是丑恶。“一幅好口才”,“一手好字”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里面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可见,“三个一”的质量目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具性的问题。

也许这就是上面提到的语文学科知识。有了这样的认识,语文知识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才能既理解这个世界,还能欣赏这个世界。

语文教育理应是幸福完整的。可见,学生要有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慢慢的才有文学,文化的积累,民族情感的积累。舍此,我们何以能够培养出富有民族精神、生命意识、平民情怀的一代新人?

点击显示
【窦桂梅:语文教育要给孩子一座田园,一座花园】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24566/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