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设计理念】
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一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的句子,引导学生正音(捐赠、盲童、热泪盈眶、屡次、遵从、搂住),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2. 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言语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不错、不倒,读后订正,意在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正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让学生画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和段落,能使学生初步感知这是一篇感情至深的文章。
三、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1.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谈谈自己的理解。
2.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重点研读: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读,自由谈感受。
②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感悟)
③如果是你,你能给予他人哪些东西?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①读,质疑。
②文中的“我”是谁?为什么会为“我”而感到自豪?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如果你是那个接受眼角膜的盲童,在他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见到了世界、见到了阳光,见到了梦中的亲人……你最想跟温迪的外公,那个无私捐献眼角膜将你从黑暗带向光明的人说些什么呢?
(3)把父亲的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送进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质疑,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的一种无私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四、设置悬念,引发下文。
1.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的琳达,一开始当她得知父亲要无偿捐献离开人世的妈妈的眼角膜的时候,她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当她听了父亲的话以后,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琳达把外公捐赠器官的心愿告诉她心爱的女儿——温迪时,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3.那个写诗的人的眼角膜是爷爷捐的吗?这个问题学生心中有疑惑,老师也很想知道,那么我们一同期待。
【设计意图】父亲的话说给谁听?父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父亲的话是缘于“我”对父亲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的不解和痛苦,“我”的不明白被父亲的话释然,“我”的痛苦难忍被父亲的平静和真诚所抚慰。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最终领悟琳达情感转变的精神力量的来源,还会对你、我以及温迪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后的疑问是开课时种下的,再度提起,又一次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一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