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何许人也?──《草船借箭》教学谈
《草船借箭》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其中有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即: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在教学时,我以人物为主线,先让学生弄清“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主要人物?”;然后弄清人物之间的联系;再说说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他们作出简单的评价。在评价时,我发现: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贤忌能及曹操的谨慎多疑看法基本一致,但对于鲁肃的评价却出现了如下争议:
甲生说:鲁肃身为吴国将领不与周瑜齐心协力,却与诸葛亮暗地勾结,我觉得他不忠君爱国。
乙生说:我查过资料,三国时期魏国最强而吴国最弱,因此,吴王与蜀王商议联合抵抗强大的魏国,鲁肃这么做正是为了国家大计,是顾全大局呀!
丙生说:诸葛亮是来帮助吴国作战的,因此鲁肃帮诸葛亮准备船只等怎能说是相互勾结?况且周瑜不顾国家利益,假公济私、妒贤忌能,这样的“君”不忠也罢。
丁生说:和周瑜相比鲁肃心胸开阔、办事踏实,在他的帮助下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策才能顺利实施,这不仅为抵抗魏国筹到了十万支箭,而且避免了由于周瑜的错误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这不正是爱国忠君的表现吗?
经过此番争辩,学生对鲁肃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鲜明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听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我以为这便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
这节课让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虽然“以人物为主线”是我预先准备好的教学思路,但在实际教学中鲁肃这个人物形象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甚至说是教学重点,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由此我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疑点、难点和兴趣点,灵活运用教学机制,有效组织教学过程,因为只有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