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知识扩展 关于看“社戏”的季节

关于看“社戏”的季节

知识扩展   2025-01-21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孩

子来说,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他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月下归航”中煮吃罗汉豆这一情节。北方的孩子,一提起用来煮着吃的豆,自然就联想起了半生不熟的黄豆──即俗称的毛豆。在自然状态下,吃毛豆的时节是在秋天,最早也不过是夏末秋初。在小说中,看戏的孩子们吃的罗汉豆不是北方的毛豆而是生长在南方的蚕豆。蚕豆收获的季节不在秋天而是在春末夏初。那么,有尚未熟透的、可以用来煮着吃的蚕豆的时节,自然不会是夏天。

在另一篇小说《祝福》里,祥林嫂家的阿毛被狼衔去时,孩子正在门口剥豆,而那时已是春天了:“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卫老婆子也曾絮絮的对四婶说:“……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了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

可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新版的第二册语文课本中,关于《社戏》的“预习提示”却分明写道:“这篇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在课后的“练习”中也反复出现“夏夜行船”这句话。可见教材编写者是想明确地告诉读者:小说中“我”和伙伴们看“社戏”的时间是夏季。这显然与吃蚕豆的时节不符。

如果单从吃豆还不足以表明看戏的时节,那么我们还可以从小说的下列语句中找到答案。

在课文的开始,作者这样说:“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依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这里的“扫墓”一般是指清明节,而清明节之后的几天里,自然仍属春天。“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当时我并不想到他们为什么年年要演戏。现在想,那或者是春赛,是社戏了。”看来,作者的记忆中,那次看戏是在春天。而且作者还清晰地记得船“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依然碧绿的豆,依然碧绿的麦,散发着水草一般的清香,俨然是一派春天的景象。

如果严格按照节气的划分,清明到立夏尚有一月的时间,既然是扫墓之后抽空住几天,照常理是不会拖到立夏之后的。即使是在立夏时节,鲁迅先生也不会称之为“夏天”的,因为鲁迅先生是带着无限的温馨和美好的向往来描写“我”的这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的。在故事中,“我”是以平桥村人的眼睛来看那次社戏的,不是以几十年后的城里人的眼光。否则就不足以形成在与北京城里污浊的园子里看戏的鲜明对比。而在农民的观念里,麦收通常是春与夏的分界线。

更何况,小说作者分明是把在平桥村看社戏的时节与“夏间”对应来说的,因此,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夏夜行船”。大概是教材编写者被小说的第一句话所引导,于是便先入为主地认为故事发生在夏季。于是也就以讹传讹了。

点击显示
【关于看“社戏”的季节】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25173/
上一篇: 神话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
  • 语文知识
  • 练习题
  • 教案教学
  • 阅读答案
  • 电子教材
  • 课文
  • 课件下载
  • 试卷下载
  • 知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