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谐音的歇后语与答案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带谐音的歇后语与答案,大家快来猜一猜吧!
1: 荆条棵上挂鞋底--扯(刺)皮
2: 豆腐干煮肉--有份数(荤素)
3: 豆渣贴门神--不沾(粘)
4: 弄堂里跑马--题(蹄)难出
5: 空蒸笼上锅台--争(蒸)气
6: 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7: 空梭子补网--没法治(织)
8: 炒咸菜放盐--太闲(咸)了
9: 驴皮贴墙上--不象话(画)
10: 抓蜂吃蜜--恬(甜)不知耻(刺)
11: 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蚊)
12: 河边洗黄莲--何(河)苦
13: 泥水匠整耗子--敷衍(眼)了事
14: 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15: 带马桶坐大堂--赃(脏)官
16: 怯木匠--就是一句(锯)
17: 盲人做油条--瞎咋乎(炸糊)
18: 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
19: 纸做的栏杆--不能依(倚)靠
20: 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21: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22: 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23: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
24: 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25: 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26: 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27: 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28: 咸盐吃多了--尽管闲(咸)事
29: 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30: 和尚坐岩洞--没事(寺)
31: 怀里揣马勺--诚(盛)心
32: 和尚分家--多事(寺)
33: 秀才做诗--有两手(首)
34: 冻豆腐--难办(拌)
35: 怀里揣蓖子--舒(梳)心
36: 饭锅里冒烟--迷(米)糊了
37: 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38: 灶神上贴门神--话(画)中有话(画)
39: 荞麦皮打浆糊--两不沾(粘)
40: 沙石打青石--实(石)打实(石)
41: 草把作灯--粗心(芯)
42: 树倒了--没影(荫)
43: 怀儿婆过独木桥--铤(挺)而(儿)走险
44: 扯铃扯到半空中--空想(响)
45: 盲人戴眼镜--聪(充)明
46: 两把号吹成一个调--想(响)到一块来了
47: 画上的马--不奇(骑)
48: 穷人买米--一声(升)头
49: 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带盐)
50: 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51: 树小荫凉少--照应(罩影)不到
52: 炕上安锅--改造(灶)
53: 没钱买海螺--省些(吸)
54: 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君
55: 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56: 药铺里开抽屉--找玩(丸)
57: 纸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58: 狗长犄角--洋(羊)气
59: 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60: 豆腐乳做菜--哪还用言(盐)
拓展:歇后语应用研究
(一)歇后语专题研究
歇后语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结构短小精悍、语言风趣幽默、口语性强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对生活的体悟。歇后语与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吴春容《“盐”类歇后语语用生成机制的社会语用学探究》一文以《中国歇后语大全》为语料,对其中的180余条含“盐”类的歇后语进行考察,以社会语用学为方法指导,分析“盐”类歇后语形成的语用机制,挖掘盐文化赋予“盐”类歇后语的意义内涵。訾韦力《与服饰相关汉语邂逅与的认知阐释》以服饰文化为背景,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下对服饰歇后语的意义构建进行考察,用大量的语言实例验证对服饰歇后语意义建构的研究可以从动态角度进行认知解读。
(二)歇后语词典编纂研究
歇后语词典作为汉语词典编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词、释义、立目、体例、编排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力求歇后语词典编纂的合理化与规范化。温端政《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一文认为“需要建立起语汇研究和词典编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认识上明确语汇研究与语典编纂之间的相辅相成性和相互独立性”。温朔彬《歇后语词典编纂中的创新思维》一文通过比较《汉语歇后语词典》和《新华歇后语词典》两部歇后语辞书,认为歇后语词典的编纂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探讨如何将歇后语的立目、语义结构释义等内容与词典编纂有机融合。夏光芬在《试谈〈歇后语词典〉的编纂要点》中认为要充分考虑到歇后语词典编纂本身的特点,在歇后语的选词、词形、释义、注释、例证、附例等方面力求准确性、科学性。
(三)中外歇后语对比研究
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和人员往来的增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分属不同语族的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具有民族色彩的的俚语或熟语。而汉语歇后语作为汉语中的独特语言形式,常被用来与外国习语作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从词语的理据、修辞手法的运用、句法结构的关系以及文化内涵等角度对汉外两种语言的歇后语进行对比与分析。如李传芳、徐振忠《英汉歇后语探析与对比》、姜银花《汉语歇后语的特征及其在韩国语中的对应关系探究》等。此外,有的研究从习语和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历史变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考察汉外两种语言的差异。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人物群像、社会风情、传统价值观念的展示,将汉英习语作对比研究。史笑非《汉英方言俗语差异的民俗解读―以饮食类山西方言歇后语与英语习语为例》通过饮食类山西方言歇后语与英语习语的对比,归纳二者存在的共同特征,挖掘汉英饮食类俗语中所反映出的饮食风俗差异以及探究中西饮食俗差异产生的根源。
(四)理论框架下的歇后语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较以往多集中在歇后语的名称、结构、来源以及分类问题上,或是多集中在歇后语的语义、语法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如今趋向于从认知、概念整合等理论视角下对歇后语进行考察。何爱晶《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一文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歇后语程序分析图”对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心智活动进行描述,尝试从心智层面揭示歇后语产生的动因。董敬《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以关联理论为方法指导,从歇后语语义关联所涉及的对象―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分析个体差异对歇后语意义解读产生的影响。汪少华、王鹏《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三条典型的歇后语进行分析,系统阐述歇后语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和意义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