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在重庆
何其芳在重庆
王鸣剑
一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1945年8至1947年3月,何其芳奉周恩来之命,曾两次从延安到重庆。他第一次是随以林柏渠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而去的。何其芳与刘白羽、傅钟等同志在代表团的文教组工作,他担任该组宣传部副部长,任务是介绍延安整风及文艺界情况,同时兼管《新华日报》副刊和做文艺方面的调查工作,住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
来渝后,何其芳和刘白羽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向郭沫若介绍了延安整风及文艺界情况。郭沫若听后深受启发,第二天就组织召开在渝文化界人士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何其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延安的整风情况,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的创作变化及《讲话》的主要精神。使大后方的文艺界人士在黯云低迷的状况下,看到了革命文艺的曙光———走艺术群众化的道路。
何其芳在重庆还积极参加国统区进步的文艺活动,广泛了解重庆文艺界的思想动态和进步作家的创作情况,并不时介绍解放区的文艺情况,特别是延安整风和毛主席的《讲话》发表后,解放区文艺工作取得的可喜成就。1944年6月25日的诗人节,何其芳向参加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会的诗人们报告了华北敌后诗歌运动。那些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战士诗人的诗歌,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去了笼罩在国统区诗人们头上的阴霾,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出路,决心用诗歌这一特殊形式,为民族的振兴呐喊。
在分管《新华日报》副刊的工作中,何其芳主持了关于《风砂之恋》的讨论。碧野于1944年在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的《风砂之恋》,通过两个女主人公林晶和苏红的不同道路,反映了抗战时期青年的生活。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44年7月24日,朱涛、石怀池分别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对《风砂之恋》塑造的人物不真实,布局不够谨严,揭示生活不深刻等进行了批评。碧野为此写信给编辑部,《新华日报》以《〈风砂之恋〉作者对于批评者的答复》为题全文发表了这封信,碧野感谢朱、石两位的批评,同时也希望客观地评介其成就与失误。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入国统区后,引起了进步文艺工作者对抗战以来文艺运动的总结与反思。具有独立理论个性的胡风,对《讲话》精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战争已经促使作家深入了生活,可事实上,创作上却出现了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冷漠被动地对待生活的“客观主义”,一是依据一种理念去造出内容或主题的“主观主义”。克服这两种倾向,就是要发扬“主观精神与客观真理结合或融合”的“现实主义”。
何其芳清楚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国统区进步文艺界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决定约胡风谈话。1944年7月22日,他与胡风就对现实主义看法交换了意见。何其芳认为,国统区虽有其特殊性,但根本问题仍然是要解决为什么人服务以及“如何为法”,而不是所谓“主观”问题。胡风则依然坚持自己对现实主义的主张。这次会谈,未达成共识。何其芳以此为契机,展开了调查,发现国统区进步文艺界信奉胡风“主观战斗精神”文艺思想的人数不少,要改变这一状况,要贯彻《讲话》精神,必须在国统区进步文艺界进行整风。据此,何其芳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写了一份书面报告,建议在重庆进步文艺界进行整风。
二
1945年8月日本刚投降,何其芳受命于周恩来,又一次前往重庆,做文艺界统一战线工作。他挈妇将雏到重庆后,住曾家岩50号(即“周公馆”),并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