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春夜喜雨》教学案例

《春夜喜雨》教学案例

教学分析   2025-01-21

一、教学目标:

1.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2.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形式甄别、语言赏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拉开心理距离,引发探索动力

情境创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而当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际,自然万物等待渴望的是什么?当然是春雨。出示研读材料一:彩色“春雨图”———画面投影展示:青山、小河、黄柳、绿草、野径、行人、斜风、细雨和飞燕。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抓特征对景物作口头描述,谈感想说体会,教师作适当点评,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树立探究目标

在“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概括诗意”的基础上,由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你是否喜欢它,喜欢它哪些方面等。学生领悟到以下内容:这首诗语言锤炼精工;拟人、对比手法表现力强;创造的意境美;借景抒情,情景相生。然后学生归纳并树立起探索研究的重点:①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比较,探寻律诗形式特征

研读材料二:

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引导学生拿这首诗与《春夜喜雨》作比较阅读,主要研究在形式特征方面的异同。在学生自读领悟的基础上,交流研究结果,从而归纳出律诗的特征:八句,有五言、七言律诗,偶句押韵,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等。关于律诗与绝句的关系、律诗平仄、对仗等知识,教师可作引导、点拨和补充。

(四)质疑问难,探究语言和意境

在学生充分诵读、自学、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分项讨论:一组同学主要研讨诗歌语言运用及意境创造,二组同学主要研讨杜甫生平思想、诗歌构思、诗歌抒发的情感。然后由各小组推荐3-4名代表发言。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教师及时将这些问题板示出来:

1.“潜”能否改为“洒”或“落”?“润”、“细”有什么表达效果?

2.“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所用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诗人扣住春雨的什么特征加以描绘?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纯写景文字吗?如果不是,那又有什么用意?

5.诗人为什么不写雨中的房屋、水雾、黄柳和青草?

6.诗人写景的角度有无变化?“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眼见实景吗?

7.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一场普普通通的春雨为什么能使诗人倾情如注、用墨如泼?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在板示的同时,将这些问题归纳为四类:第一类:遣词用语造句。包括1、2两个问题。第二类:突出特征,塑造形象。包括3、4、5三个问题。第三类:构思流程。即第6个问题。第四类:情感灵魂。即第7个问题。

然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精读、讨论、解答,分类别逐步解决,并着重处理了几个关键问题,学生研讨情况如下:第一,作者抓住“春”雨“夜”雨去写,突出了雨有意润物、无意声张讨好的特点,是和风细雨,而非疾风暴雨。第二,全诗抓住春雨的特质,以“好”字统摄全篇:运用拟人,说雨通人意,解万物之渴;将“野径云”的“俱黑”与“江船火”的“独明”进行对比,既色彩鲜明、富有画意,又说明天阴雨长,满足自然万物的需求;而“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更是“好”雨恩泽的赏赐。第三,诗人是按先“倾耳听雨”、再“举首望雨”、后“闭目想像”的过程和角度去表现春夜“好”雨的,抒发了诗人对雨泽万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之情。第四,一场普通春雨,诗人为何倾情如注、深喜至此?这就要看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品格。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遭遇坎坷,历经磨难,特别是经历了唐代“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时期,写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即使落泊在野,生活困顿,也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当秋风破屋秋雨漏床之际,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疾苦,而是考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且倘能如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场恩泽万物的春雨紧连着千家万户的命运,他能不欣喜、能不如醉如痴吗!可以说诗人杜甫就是春雨精神的化身!

说明: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提出问题时,教师集中精力,灵活地将问题进行科学分类,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条理清楚;仔细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相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教师既对探索过程进行及时调控,还适时点拨,推波助澜,不断激发学生思维活力,使探究过程更加热烈、丰富、深入。例如:①体悟“潜”“细”等字眼的表达作用时,引导学生联想朱自清散文《春》中描绘的春雨的情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较与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用“砸”“扫”“倒”表现的夏天“雨点”,“雨道”、“雨瀑”的情景的不同。②体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请你对春雨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一缕春雨,谈谈你的愿望和想法。有的同学对春雨说,那风刀霜剑的冬天,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你的到来,你是历史涅磐的圣火,你是绿色生命的天使;有的同学对春雨说,我不会辜负你甘霖的哺育,几年后我会长成一片绿云,长出永恒的你。有的说假如我是一缕春雨,我会亲吻那焦渴的土地,让真诚和爱长出和平与富足……③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富有生活哲理的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人、物、事?有的同学说想到了边防战士、人民警察,清洁工人、邮递员、人民教师,想到了同学友谊、亲人关爱、文化哺育等。

(五)内容整合,进行形象体认

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花满城”四幅画面整合为一,将诗歌内容从整体到局部、由近及远、由眼前景到想像景的表现过程,按照以下层次进行形象再创和口头描述:

1.粗线勾勒:春雨、田野、小径、茅屋、江船、渔火。

2.上彩着墨、变静为动:灰色的云,黑褐的天,亮亮的渔火,细细的斜斜的春雨轻盈地飘进江水、田野、村落,水流潺潺、轻枝摇曳、细雨沙沙。

3.换景特写:天亮了,太阳笑眯眯的,一夜间大地披了盛装,青青的草色,鹅黄的叶芽。最惹人眼的是亭台楼阁边那片片彩云般的树木,花儿五色缤纷,打着朵儿的,绽开笑容的,还挂着晶莹的耳坠,闪闪发亮……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闭目、凝神、运思、微笑、激动……融入了意境,经受再创诗意的熏陶感染。

实施这一环节时,教师启发学生探究诗歌运行思路,整合形象内容,充分展开想像;同时给学生留下了较充分的时间作准备,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六)拓展深化,进行思维创新

教师创设情境:好雨当春发生之际,诗人是那样喜悦、兴奋、赞叹,那么,杜甫在春雨到来以前,站在破败的茅屋前观望,那会有怎样的景象?诗人会有怎样的向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请以“无雨的春天”为表现内容构思一段话,然后开展口头作文比赛。学生的口头作文,思路相当开阔,有的说无雨的春天,风尘滚滚,禾苗枯死,杜甫心忧如焚,长声叹息;有的说,无雨的春天人们无以为食,人们刮树皮,吃草根,不少的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杜甫看到“路有饿殍”老泪纵横;有的说,无雨的春天,疫病流行,那是“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可怕景象。

(七)再创探索情境,实现能力迁移

研究作业布置:课外研读唐朝李约诗《观祈雨》的语言运用、意境创造、情感观点,并与本篇课文《春夜喜雨》进行比较。

附诗: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春旱无雨,桑条无叶,禾苗被毁,百姓不得不强颜欢笑,在龙王庙前吹萧奏乐,乞求龙神降下救命雨。而朱门豪宅之人也出来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他们并非惟恐老天不雨,而是“犹恐春阴”,担心丝竹受潮,演奏声音哑咽。

说明:设计这一作业,是为了实现诗歌赏析能力的迁移。李约也是唐代诗人,与杜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虽然名气不大,但这首诗无论在语言锤炼、意境创造,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与《春夜喜雨》有相通之处,甚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利于迁移和提高赏析能力。

四、教学活动片段(另一教学设计举例)

学生品味优美意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模彷、想象、创造新的意象:

师: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意象(板书)

如第三部分,把记忆当作……

生众:(抢答)灰烬、流水、落花。(板书)

师:沿着这个思路,能否补充,调换意象?

生(众生相继补充)记忆是“流星”!记忆是“音符”!记忆是“伴侣”!记忆是“浪花”!记忆是“落叶”!记忆是“歌”!记忆是多思的梦!记忆是陈年的老窖!记忆是人生道路上的亮点!记忆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师:能否模彷想象另塑一组意象,让它们成为一道风景!

学生用5到7分钟写,师在巡视中挑出一个写得好的让他朗诵:

生:“记忆是浪花”。有人也曾经这样说,“它澎湃过,可终归被后浪所湮没”。

“记忆是音符。”有人也曾经这样说,“它伴着歌声而来,可随着歌声而是失落。”

“记忆是落叶。”有人还曾经这样说,“它陪伴过红花,培育过果实,却总随着新陈代谢的规律,同秋天告别。”

其实呢,即使是浪花,不也尽可能融入大海,去掀起更大的浪潮么?即使是音

符,休止的时候,不还留给人余音么?即便是落叶,凋零飘落之后,不仅化作春泥更护花么?……

师:意象是心灵的创造想象,创造的前提是意会,同学的意象创造中已包含“记忆”所寄托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品性(板书)了。

……

师:你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智者、勇士是谁?可联想某一类型的一个典型人物并作简要说明。

(小组讨论后,班上交流,5分钟后)

生1:刘阿斗是庸人。《汉晋春秋》“司马昭与禅宴,为之蜀伎,旁人皆为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生2:李煜

是庸人。亡国之后,念念不忘的是他的“雕梁玉砌”。

生3:吴三桂是叛徒,据说他降清,竟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生4:林黛玉虽美貌多才,但性格大懦弱,一本《红楼梦》,见到的只有一个“泪”字。

生5:林则徐是勇士。“苟利国家生死易,岂因祸福避趋之”。

生6:鲁迅是智者,弃医从文,探求救国救民真!

生7:邓小平是智者。改革开放,开创历史的新纪元!

生8:有的同学讨论的话题拓得更宽。

师:记忆告诉我们:凡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之所以世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留下了瑰宝;屈原、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倡导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蔡伦、毕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所纪念,是因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泽被后世;李自成、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案例要探讨的是课堂自读课文该如何教,用什么方法来教。

关于如何教。一是要发挥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课堂自读课文的两种错误的倾向——“满堂灌”,“满堂放”,都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课堂自读课文的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丧失,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选择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实现知识迁移,培养能力等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诱导下,学生才能做到更有成效的自读、自悟、自创。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要挖掘教材潜在因素,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创造思维和写作能力。散文诗《记忆》,具有诗一样优美的语言,诗一样鲜活的意象,蕴含深刻哲理,充满激情,很容易受到感染,获得激励,诱发创作欲望,激发创新思维。在诵读时,注意指导品味,于鉴赏意象时,另塑一组意象;引导学生领悟记忆的真谛时,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听说读写,模彷与创新,灵活穿插其中,学生很快就能步入文学鉴赏的殿堂。

用什么方法教?自读课文需要点拨。课文的导入、诵读、感知、重点、难点等都需要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如重点点拨。课文的重点是关键性的内容,是《记忆》中那一组鲜明而优美的意象,暗示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品性。如何突破?学生自己的创造,把知识拓展延伸,我让学生另创一组鲜活的意象,文学的意义常常由形象来表达。又如难点点拨。难点是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知识、心理,思维的障碍、疑难。需要教师拨疑为悟。《记忆》中的“记忆,是什么”?作者除了形象的描绘,最后留给我们的是——“可接触及记忆所蕴含的真谛了么”?这无疑是课文的难点。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由抽象到具体,在“记忆”的储藏里找庸人、叛徒、蠢货、勇士、智者……学生就有话可说,顿悟了,记忆的真谛也理解了。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背景知识(略)

(二)练习题设计、答案(略)

(三)相关资源(略)

《《春夜喜雨》案例》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点击显示
【《春夜喜雨》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28778/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