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设计 《第六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教案

《第六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教案

教学设计   2025-01-27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和掌握佳词丽句。

2.倾情朗读中品味语言的激情美、诗意美、哲理美,体会演讲词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3.体悟先贤思想,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培养自由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畅、声情并茂地朗读品味的激情美、诗意美、哲理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作业

1.朗诵全文,抄写文中佳句,制成知识卡片,至少背诵5句。

2.课外查阅伏尔泰这位伟人的生平简历。

二、 激情导入

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一次就不会忘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说这话的人就是“教导人民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父”伏尔泰。两百年多过去了,他倡导的自由之光依旧明亮。

三、走近伏尔泰

1.提取有关伏尔泰的关键信息在全班交流。

2.阅读课文,说说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由于时代的变迁、国情的差异,学生对伏尔泰的深邃思想和崇高人格认识不充分,朗读时的感情可能不易调动,宜从讲伏尔泰为民抗争的故事入手,激发敬仰之情。)

伏尔泰以猛如雷电的笔写下不朽的文章,揭露封建君 主的残暴,法官、神甫欺压人民的本质,教导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起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他的棺木上,用法文刻着三行文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3.请你探究: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压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4.自主质疑,全班解答。

四、走近雨果

1.查阅雨果简历。(见资料)

2.我们曾经学习过雨果的什么文章?从雨果激情澎湃的演讲中,你感受到雨果是怎样的人?

明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从文中找出一些饱含激情的、优美的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3.就近自由组合,两人一组,朗读品味。

五、激情演讲

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把他们背下来,然后激情演讲。

六、结语

两百年足以让人们遗忘很多人,很多事,但不朽的依旧不朽,伏尔泰不朽,雨果不朽。请为伏尔泰的墓地写一则墓志铭(墓志铭是放在墓里或立在墓前刻有死者生平事迹或颂扬文字的石刻。要求语言简练,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寄托敬仰和哀思。)以表达对伏尔泰的敬意。

【资料宝藏】

1. 伏尔泰故事:“欧洲的良心”

“每一位公民,都应有一种受到平等关心和尊重的权利。”

——当代美国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

如果说,法国人与英国人一样地热爱自由,我相信这句话人人都会同意。但英国人争取自由的方式是靠“改革、渐进和法治”,而很遗 憾,法国人却花了将近200年才能学到这一点。曾经有人很挖苦地说过:在争取自由的问题上,高卢雄鸡们只懂得一件事,那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敲响警钟、暴动、“革命”和热血沸腾。

但历史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其最初的种子,却又是由英国人播下的。英国有个著名的法官约翰·洛克,曾写过一本法理学的名著:《政府论》。他在这本书里写道:“人类天生是自由的、平等的和独立的。人人都享有这些由上天赋予的、不可让与和不可侵犯的人权。”他这句“天赋人权”的口号一出,便如暴风雨般刮遍了大西洋两岸。在美洲,它激起了那场惊天动地的美国独立战争,孕育出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而在欧洲,它引发了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法国大革命;200年后,这句话更由孙中山传到了中国,惊醒了我们这头古老的东方睡狮。

现在,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就正被一阵好风吹送着,从英伦三岛吹返了欧洲的法国。在这个“自由女神”的故乡,去继续追寻那些遥远的法律故事。在法国,我们的首个拜访地,不是巴黎,也不是马赛,而是法国东部与瑞士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图尔奈 。这个小镇虽然很小,但它所处的地方,却正是在那座素有“欧洲之魂”之称的阿尔卑斯山的山麓下。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座古朴的庄园,庄园里曾栖息过一个被称为“欧洲的良心”的伟人,这个人,就叫伏尔泰。

在那场震动了半个地球的法国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在法兰西大地上传播洛克的“天赋人权”民主法治学说的,是三个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伏尔泰教导“自由”,卢梭 鼓吹“民主”,而孟德斯鸠则阐述“法的精神”。如果要给这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树个墓碑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应用纯白色的大理石,因为他们曾全力引导人类要走向“自由、公正和法治”。而卢梭呢,则正如前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墓碑一样,要一半用白色,一半用黑色,来揭示他的学说之中,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模糊的一面。而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从模糊的地带里,最容易滋生出邪恶。

好了,卢梭的故事我们暂且不提,现在,我们就站在了一幢古老的庄园的门前。这庄园黑色的大铁门上镶嵌着一个银盘,银盘上刻有“图尔奈伯爵”家族古老的纹章。银盘下还钉着一个小铜牌,铜牌上简简单单地写着一行字“伏尔泰(VOLTAIRE)之宅”。

走进庄园的大门,只见一条长长的花径,一直绕到屋后翠绿的小山坡上。到处是青葱茂密的树木,粗大的常春藤爬满了古老的红砖塔楼。向东面远眺,前面是瑞士连绵无际、千峰壁立的阿尔卑斯白云。向 东南方望,天气好时,可清晰地望见那座位于法意边境的、海拔4807米的“欧洲屋脊”——终年白雪皑皑的勃朗峰。湖光山色,蓝天白云,在这个童话世界般的仙境里,怪不得伏尔泰曾经说过:他晚年时,曾在此地“度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伏尔泰出生于一个法国的贵族之家,31岁时就以文才 而名满天下。他创作的戏剧经常在宫廷内的剧场上演,他出版的诗集常常被人们抢购一空。欧洲许多国王都是他的朋友,但他却从20岁起,便不停地、尖锐辛辣地批评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伟大思想。法王路易十五对他是又气又恨,但又以能与他坐在一起高谈艺术和哲学为荣。相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帝王们却很少有这样的雅兴和雅量,所以,我们中国5000年来便从来只有“富豪”而从无“贵族”。但欧洲的君主和贵族们就不同了,伏尔泰一生之中,曾两次因言论获罪而被路易十五关入巴士底狱。当他几次被判决逐出巴黎城外、到处流浪时,各地的贵族城堡却都热烈地欢迎他的光临。在他64岁之时,他花重金买下了这座边境的庄园,个中原因主要是:假如再有什么风吹草动、一旦再有什么“文字狱”的话,他随时一抬腿,就可以溜入那个以“自由”而著称的国度——瑞士。

一直到今天为止,伏尔泰都是以一个文学家、思想家而名世。而学术界也似乎没有什么人会把他看作是一个法学家。但隐居这座庄园的三年后,一宗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骇人听闻的大冤案,却似一颗巨石,使伏尔泰的“快乐时光”激起了千重浪,而在此后的17年里,也使伏尔泰从世人眼中一个优哉游哉的“自由骑士”,变成一个风尘仆仆地为法律正义而战的“大律师”或“人大代表”。

这宗冤案的故事大致上是这样的——

1761年,法国南部的图鲁兹小城法院,作出了一宗残忍的死刑判决。被判决的死囚名叫卡斯拉,是一个有6个儿女的普通商人和新教徒。当时,与罗马天主教徒在英国受尽迫害相反,在法国等天主教国家,则是新教徒们受尽了压迫和歧视。卡斯拉的儿子安东尼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但当他毕业时,有关当局却强迫他改变宗教信仰,否则,一辈子都休想取得成为法官或律师所必需的执照。在大学里,读了一脑门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等信条 的这个年轻人,一口气咽不下,便在家里上吊自杀了。

丧子之痛,已令卡斯拉痛不欲生,更糟糕的是,在当时法国的法律中,居然还有一条 蔑视自杀者、羞辱自杀者家属、没收其家庭财产的荒唐法律。卡斯拉无奈之下,向警局提供了其子“自然死亡”的虚假证词,想逃过这一劫。

那些猎犬似的警察们自然一眼就看穿了这个可怜的谎言 ,因为安东尼的脖子上有一条鲜明的勒痕。但“精明”的警察们却硬是把“自杀”说成了“谋杀”,而谋杀的动机则是“卡斯拉企图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这一来,当地民众的宗教狂热便被煽动起来。法庭不问情由便判卡斯拉有罪。卡斯拉竭力为自己辩护,可遭受到的是警察们惨无人道的酷刑逼供——他的四肢被绑在一张铁床上,用绞盘拉断,灌辣椒水、鞭打,放在十字架上用铁棒毒打。打了几小时后,他被拖到一个广场上,高高吊起,当众烧死。

两个星期之后,伏尔泰得知了这宗惨无人道的冤案。这位67岁的老人拍案而起,四处奔波,调查事件,接见受难者家属和证人,然后,他以一个非法律专业人士的身份,挥笔写下了一篇长长的司法调查报告——《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付诸出版。整个欧洲都被这宗冤案震动了,英国、俄国和波兰的国王争相捐献金钱给死难者的家属,连法王路易十五也过问了此案。最终,3年之后,冤案得以平反,卡斯拉的家属获得3万锂的国家赔偿,而施行酷刑、制造冤案的警官、法官们,也遭到了相应的惩罚。

消息传来,伏尔泰老人又一次流出了热泪,一半是为平民 的悲惨,一半是为司法的黑暗。

从此以后,直至他84岁逝世为止,伏尔泰老人都一直地、持续地 充当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包青天、海青天的角色。他向全欧洲的知识界发出呼吁:请用学者们的笔,用学者们的良知,去“呼唤欧洲那个沉睡的良心!”去向那不公正的法律、向黑暗的旧司法制度宣战!

他极沉痛地说道:“正是知识界的沉默,才造成了人民的不幸”,这句话虽然有点过火,但细思之下,却也不无道理。

流连在伏尔泰那座世外桃源似的庄园里,凝视着那座巍峨壮丽的“欧洲之魂”——阿尔卑斯山高大的雪峰,遥想当年,那位可敬的老人曾在此日夜奋笔疾书,出版了一部又一部光辉的著作,去探讨和阐述自由平等、宗教宽容、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等法哲学的情景,我们真的是肃然起敬。可惜,当时许多思想家学者却对本国的司法 腐败噤若寒蝉,而有些人,譬如说——卢梭,似乎对煽动下层民众搞“革命”更有兴趣,于是,日后的法国,便终于是血流成河。

我们现在终于来到了巴黎。在巴黎蒙马特尔高地下的法国先贤祠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安息在 此地的伏尔泰老人。他的雕像果然是用洁白的大理石雕刻的。他的棺木上,用法文刻着三行文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

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

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而我很想给这墓志铭再加一句——“他比他的同胞们更早地知道:自由,必须用‘法治’来保障。”

凝视着伏尔泰那尊洁白的雕像,我分明看到,这石的躯壳里面,依然跳动着一颗——“欧洲的良心”。

(《寻找法律的印迹》余定宇)

2. 永远的雨果(文/江蓝生)

雨果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诗人,他曾以《处罚集》、《凶年论》等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的动人诗篇,吹响了反对帝制、歌颂光明的斗争号角;1861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他曾发表著名的抗议信,愤怒地谴责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当巴黎公社被镇压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呼吁赦免公社社员,并且开放自己在布塞尔的住宅,作为社员们的避难所。我们今天纪念雨果,就是因为他继承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进步的思想传统,是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卓越代表。

雨果是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在长达60年之久的创伤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至今仍然起着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显示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堪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因此早在“五四”时期已经被译成中文。雨果的《悲惨世界》的序言中指出:只要本世纪的三大问题——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还不能全部解决,只要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愚昧和穷困,那么这一类书 籍就不是虚设无用的。雨果所说的问题今天依然存在,世界上不少民族还在为争取生存权和发展权而斗争,因此雨果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现在仍然具有进步的现实意义。

人类的文化是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每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宝库。于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影响是没有疆界的。在中国,雨果的作品很早就有中译本,他的名篇巨著《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在我国读者中广为流传,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雨果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对我国作家如巴金、郭沫若等一代大师也有很深的影响。雨果是法国的,但同时又是属于世界的,他的作品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

雨果不仅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画家、政治家,是“作家中的作家”,更是饱含炽烈情怀的人道主义者,具有不屈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具有非凡洞察力的预言家。

据《环球时报》报道,法国将2002年定为“雨果年”,专门成立了“雨果全国纪念委员会”,法国的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将携手合作,全年不间断地在全国各地举行纪念活动。比如,1月7日,在开学的第一天,在第一节课上,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自选一段雨果的诗歌或小说,在课堂上朗读。之后5天是“雨果马拉松”,即在各学校的“艺术沙龙”里接力式地朗读雨果小说,形成一条“阅读链”。学生、教师以及附近居民均可参加。而法国教育部与国民议会合作,将在全法国高中生中举办雨果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演讲的准备工作过程中,了解雨果在19世纪如何为建立一个团结、宽容的共和国而奋斗,了解他的人格和作品的撼人力量。各地比赛的优胜者将于3月9日到首都,在国民议会大厅进行决赛。

今年法国的读书节、诗歌节、戏剧节……都以雨果为主题,今年的出版界出现了“雨果热”——15卷的《雨果传》已出了上卷(流亡前),有关雨果和雨果小说的影视作品将再度热销,与雨果同时代的女作家乔治·桑在安德尔省的诺安故居也将举行雨果展。今年,将是一个令人感奋的“雨果年”!

点击显示
【《第六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教案】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29890/
教学设计推荐
热门教学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