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拼音复习
汉语拼音基本内容的学习在低年级已完成,到高年级时有回生现象,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汉语拼音的基本内容进行复习。其基本内容有声母、韵母、声调、音节等。在复习时要掌握汉语拼音的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和声调,能够准确地拼读音节,会认读轻声,认识大写字母和隔音符号,能背诵默写字母表。具体地说,能看拼音写字词句;能辨认是否整体认读音节,是否该读轻声;能根据词定音,划去不合适的音节;能区别多音字;能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大写字母,并写出相应的小写字母。除此之外,还应根据本方言的特点,把握学习汉语拼音的重点和难点.如声母中平、翘舌之分;韵母中前、后鼻音之分。对一些常用字的读音应反复拼读,适当记忆。
声母表
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韵母表
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angengingong
整体认读音节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inyunyuanying(前10个音节,相对来说好记些。后面6个音节,可列出相应的字,编成一句话:“夜月隐,云愿迎。”意思是:“夜”晚,“月”亮想要“隐”藏起来,“云”朵“愿”意帮这个忙,她“迎”了上来。)
字母表(26个)
小写字母: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大写字母:A、B、C、D、E、F、G、H、l、J、K、L、M、N、O、P、Q、R、S、T、U、V、W、X、Y、Z。
汉语拼音标调规律:
a母出现不放过,(即韵母中凡是有a的,标在a上。如lao,标在a上)
没有a母找oe,(没有a,但有o或e的,标在o或e上。如lou标在o上,lei标在e上)
iu并列标在后,(i和u并列时,标在后面。比如liu,标在u上,gui,标在i上)
单个韵母不必说。(单个的韵母,当然就标它上面了)
前鼻音:指拼音中以“n”结尾的韵母,如:anianuanüaneninuenün。
后鼻音:指拼音中以“ng”结尾的韵母,如: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平舌音:指拼音中以“z、c、s”开头的声母。
翘舌音:指拼音中以“zh、ch、sh、r”开头的声母。
汉语中什么时候读轻声、怎样才能读好轻声
什么是轻声呢?轻声就是在词或句子里一些音节失去原来的声调,变成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
那么怎样才能读好轻声呢?这要求我们在平时读书读报时注意收集,查寻规律。
首先我们先要搞清楚哪些情况下应读轻声。
一、通常在名词或动词的第二个重叠音节读轻声:
如:“妈妈(ma)”,“试试(shi)”
二、名词词尾和方位词,趋向动词也常读轻声,
如:“木头(tou)”,“天上(shang)”,“走出来(chulai)”等;
三、有一些助词也读轻声,
如:“好得(de)很”、“快走吧(ba)”,
四、双音节的第二个音节有时也读轻声,如:“萝卜(bo)”等等。
搞清楚哪些音节读轻声,就要经常练习,区别轻声与其他的四声的不同,明白轻声读得要“轻而短”。
值得提醒的是,不该读轻声的就不能读,因为这样会完全改变词语的意思,如“大意”指内容大概的意思,而“大意(yi)”则指不小心的意思。
总之,只要注意积累,经常练习,大家一定能读好轻声
隔音符号:
(1)为什么要用隔音符号
普通话音节多数是有辅音声母的音节。汉语拼音字母的拼读习惯是,辅音字母总是跟后边的元音拼合成音节,例如shɑnge,只能念成shɑnge(山歌)。只有在后边没有元音的情况下,辅音字母才跟前边的音素拼合,例如shɑng。这样,辅音声母就起了标明音节界限的作用。以i、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使用y、w标明音节界限,剩下的还有以ɑ、o、e起头的零声母音节,连写时容易和前边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音节混淆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和前边以n、ng收尾的音节相连,如果不用符号隔开,前一音节最后一个字母n、g会被误认成后一种音节的声母。“翻案”(fɑn’ɑn)会被念成“发难”(fɑnɑn),“档案”(dɑng’ɑn)会被念成“单干”(dɑngɑn)。
另一种是和前边以i、u、ü收尾的音节相连,如果不用符号隔开,两个音节常常被误认成一个音节。“西安”(xi’ɑn)会被念成“先”(xiɑn),“酷爱”(ku’ɑi)会被念成“快”(kuɑi),“余额”(yu’e)会被念成“月”(yue)。
再一种是和i、u、ü以外的其他元音收尾的音节相连,不用符号隔开,虽不至于被误读成一个音节,但元音相连,视觉上难以产生清晰的印象,给阅读带来困难。例如huɑɑo(“花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了隔音符号的用法。
(2)怎样使用隔音符号
隔音符号用“’”表示。当ɑ、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连写在任何一个音节后面时,将隔音符号标在音节开头字母ɑ、o、e的左上方。
例如:
fɑn’ɑn翻案fɑng’ɑn方案
sheng’ou生藕ming’e名额
xi’ɑn西安ku’ɑi酷爱
yu’e余额pi’ɑo皮袄
关于隔音符号的使用,初学者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ɑ、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只有连写在别的音节后面时才用隔音符号。如果是在一个词的开头,就不存在音节界限不清的问题,也就不能使用隔音符号,例如áoxiáng(翱翔)。第二,有辅音声母的音节和使用了y、w的音节,前边都不能用隔音符号,防止隔音符号的滥用。
多音字
我们只要进行阅读,就会遇到多音字。据初略统计,《新华字典》中所列多音字有六百多个,个别字的读音有五个之多(如“和”字有hé、hè、hú、huó、huò五个音)。因此,不少人难免读错。怎么掌握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呢?多音字的读音有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呢?
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会遇到多音字,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叫做“异读”。人教版全国高中语文课本把文言文的异读分为三类: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古音异读。这种分类反映了异读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诵读文言文。
这启示我们:对白话文中的多音字,也可以用分类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笔者将《新华字典》中的六百多个多音字进行了整理归类,并付诸教学实践,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三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认识这个字,但不知道其含义,不能肯定其部首。部首查字法:不认识这个字,不明其义,但能肯定部首。数笔画查字法:不认识这个字,不知道部首。
这六百多个多音字可以分为六类。
1、词性不同、词义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例如:
长cháng(形容词)很长长远长久
zhăng(动词)生长成长长知识
数shǔ(动词)数落数不清数得着
shù(名词)数据数量数额
shuò(副词)数见不鲜
为wéi(动词)大有可为认为成为
wèi(介词)为人民服务为虎作伥
的de(助词)谁的书我的祖国
dí(形容词)的确如此的当(恰当)
dì(名词)目的有的放矢
降jiàng(动词)下降降雨(降:下落之意)
xiáng(动词)投降降龙伏虎(降:归顺,使驯服之意)
殷yān(形容词)殷红朱殷(指黑红色)
yīn(形容词)殷实殷切殷勤(丰盛,深厚,周到之意)
以上列举的六个字中,前四个字词性不同时,读音也不同;后两个字词性相同,但词义不同,因而读音也不同。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在文言文中叫做“破音异读”,在白话文中没有人给它冠以这个名称。在六百多个多音字中,这种类型的多音字约有五百个,掌握了这种类型的多音多义字,就意味着掌握了大多数的多音字。这类多音字的数量虽大,但由于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只要认真加以比较,它不同的读音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文言文中的一些通假字延续使用到现代而形成了多音字。例如:
隽juàn隽永
jùn同“俊”隽秀隽茂隽拔
龟guī乌龟龟缩龟鉴(喻借鉴)
jūn同“皲”龟裂
佃diàn佃户佃农佃租
tián同“畋”(打猎)
拽zhuài把门拽上拽不动
yè同“弃甲曳兵”的“曳”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只有极少部分在白话文中继续使用,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中学生,掌握这种类型的多音字并不困难。
3、普通用法和人名地名等用法不同而造成多音。例如:
单dān单位简单菜单单纯
shàn姓单单县(地名)
chán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
柏băi柏树松柏常青柏油马路
bó柏林(地名)
bò黄柏(中药名)
朴pǔ朴实艰苦朴素俭朴
piáo姓朴
pō朴刀(一种旧式武器)
pò朴树(树名)厚朴(中药名)
这种类型在文言文中叫作“古音异读”。这类字的读音自古代沿袭下来,大多没有改变,因为专有名词具有固定性。
以上三种类型与文言文中的异读情况有一一对应关系。理清这种关系,对学生掌握白话文中的多音字是大有裨益的。
4、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例如:
剥bāo(限于单用)剥花生剥羊皮
bō(用于合成词)剥夺剥削剥离
削xiāo(限于单用)削果皮削铅笔
xuē(用于合成词)削弱瘦削削除
薄báo(限于单用)薄纸穿得太薄
bó(用于合成词)薄弱刻薄轻薄
逮dăi(限于单用)逮老鼠逮蜻蜓
dài(用于合成词)逮捕
这类多音字数量很小,之所以把它列为一类,是因为这类字的使用频率很高,读错率也高,而且不太容易从字义上辨别。明白了应该从用法上去区别,掌握起来就容易了。
5、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例如:
血xuè(读书音)血海深仇血压血脉
xiĕ(口语音)流血了吐了两口血
核hé(读书音)核桃核心细胞核
hú(口语音)杏核儿煤核儿
寻xún(读书音)寻觅寻常寻章摘句
xín(口语音)寻开心寻死寻思
落luò(读书音)落伍降落落后
lào(口语音)落枕落炕落色
6、方言词汇的存在而造成多音。
忒tè差忒(差错之意)
tuī(方言)风忒大房子忒小(忒:太)
拆chāi拆信拆被子
cā(方言)拆烂污(喻不负责任)
轧yà倾轧轧棉花
gá轧帐(查对帐)轧朋友(结交朋友)人多轧得很(拥挤)
这两类多音字中,口语音和方言在阅读时一般只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方言词汇,由于具有地方性,使用的频率是很低的,况且它与普通话没有紧密的联系,一般不会搞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