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智慧是多元的
古琴悠扬,回荡在教室里。带着一份忐忑,我走上了讲台。备课时的一些设想能转化为现实吗?学生能达到预设的要求吗?我着实没有底。这是一次尝试,是一次冒险,而且没有试课,我没有退路。作为研究,到底能上成什么样呢?
随着课的推进,学生的表现出乎了我的意料。常乐版主和馨儿版主在研备时提出的担心(设置的教学难点学生难以企及),最终变成了课的亮点。
惊喜之一:在教师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时”,学生举出许多鲜活的事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种庄稼不顾需要多浇水,结果把庄稼淹死了。金鱼喂多撑死了。赛车撞车,后面的车手反而夺得了冠军。在学生娓娓讲述的故事里,我读到了他们跃动的思维和不断内化的智慧。
惊喜之二:我没有想到学生有了很广的阅读面。他们从《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中已经读到了很多先秦寓言,而且印象深刻,叶公好龙、井底之蛙、海底捞针、画龙点睛等,难道真的寓言是儿童的哲学而深受孩子们喜欢吗?如此说来,我设计的拓展、讲述完全满足、促进孩子的学习需要,这样的设计师完全有必要的。
惊喜之三:发现寓言文学的文字奥秘。我们教师不自觉地总会觉得孩子和幼稚、简单、肤浅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是没有真正去关注儿童、发现儿童、认识儿童、研究儿童。绝大多数学生在“发现寓言奥秘”的激励下,热情高涨,思维充分调动了。预设的先秦寓言特点全部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总结了出来,难怪恩格斯会说“思维是最美的花朵”。在交流时学生几乎是抢着说,没有说到的学生显得失落而遗憾,这样真实的课堂状态让我非常享受。
惊喜之四:课上有生成,引发再一轮的学习、探究。在拓展讲故事的环节,学生主动要求发挥创造讲,讲材料之外的故事。小梅同学问:“老师,这些寓言故事都是真的吗?”探究的情境话题出现了。是啊,这些寓言的真实性怎样?学生肯定已经读到了寓言的很多“不合理性”和文学形象的“幼稚”,那么,教师该怎样引导呢?我这样总结:“同学们,今天的课即将结束,但我们的学习似乎远没有结束。小梅同学的问题我们都来思考,查查资料,互相辩辨。想一想,假如这些故事都是假的,那么这些蒙人的故事写出来到底有没有意义?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深入交流。”
课就这样在袅袅余音未绝中结束,然而,这堂课带给我的思考真的远未结束,它提醒我到底带着怎样的儿童观、课程理念进入课堂?我应该从实践中寻得怎样的智慧和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