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
师:二十多年的回国路,钱学森踏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让人读来感慨万千。尤其是他的话语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2-6小节,画出钱学森的语言,然后仔细品读,写下内心的感受。
(学生自读后交流)
★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生1:我读懂了钱学森他热爱祖国,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为祖国出一份力。
生2:我感受到钱学森有着炽热的爱国情怀,他虽然身在美国,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把祖国忘记。
生3:我还感受到钱学森在美国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都是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他有着拳拳的爱国之心。
师:那钱学森当时的角色是——
生: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师:那冯•卡门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相关的资料,谁来介绍介绍?
生1:冯·卡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是“全世界闻名的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权威”。他在一生艰苦研究的基础上,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有过很多重要的预见,后来都一一成为现实,例如超声速飞行、远程导弹、全天候飞行、卫星……
生2:我有补充,西尔多·冯·卡门,航空和航天领域最杰出的一位元老,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生3:我也来谈谈。冯·卡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全才,他在很多方面发挥了无可争辩的天才作用。航空学和宇航学上一些最光辉的理论、概念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月球上也有一个定名为冯·卡门的陨石坑。
师:如果钱学森在建树颇多的冯•卡门身边,意味着什么?
生1:他将得到享受不完的金钱和财富。
生2:他得到的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
生3:我觉得还会有优越的工作条件。
师:那钱学森他选择回国,这又意味着什么?
生1:钱学森想要回国,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生2:钱学森想要回国,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令人羡慕的地位和荣誉。
师:是呀,当时的中国连年的战争,落后、贫穷,中国人是被人看不起的,钱学森能成为如此杰出科学家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可他这样做,完全是出自于对祖国——(深深的爱)
师:谁来读好这段话,想想他的语气怎样?
(评价:很坚定,看来,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谁也来读?你已经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谁还想读?你读出了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师:虽然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虽远隔万里,却心系祖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
★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生:我感受到钱学森不顾留学生的反对,毅然决定回国。他的愿望非常迫切,可见他多么热爱祖国。
师:留学生的话有道理吗?
生:有,确实当时中国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如美国。
师:是的,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钱学森选择回国,这就意味着他将要面临什么?
生1:面临的是贫穷的生活条件。
生2:面临的是落后的科研环境和设备。
……
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1:再多的困难钱学森也不怕,只要祖国需要他,他就愿意放弃一切,为祖国建设出力。
生2:在钱学森心里,祖国的地位高于一切,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回到祖国。
师: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落后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谁来读好这段话)
师:我们是应当回去的。你怎么看待这个“应当”?
生:钱学森把为国效力看作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
师:谁再来把钱学森的这种爱国情怀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评价:听出来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已下。
师:钱学森能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决心回国,是因为他始终认为,齐读板书:我是中国人。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齐读)
师: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1955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师: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补充阅读》上有个小故事《魂系中华赤子心》,你读了就更清楚了。
生交流感受:
生1:我想,在这5年里,他“人在曹营心在汉”,他的精神一定深受折磨!
生2:我也同意。钱学森能够回国是多么的不容易呀!虽然他经受了很多的苦难,他也从不放弃。
……
师:五年,漫长的五年,真是度日如年,望穿秋水啊。然而,钱学森——(出示第六自然段)一起读。钱学森克服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信念就是(齐读板书:我是中国人。)
师: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配乐朗读第一小节。
师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的内心感慨万千。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1:他泪流满面,捧起祖国的泥土,大声地呼唤:“祖国,我终于回来啦!”
生2:他仰天长叹:“祖国,母亲,我终于回家了!”
……
师:同学们都深深感受到了钱学森那颗赤子之心。就让我们捧起书本,再读读第一小节吧!
师:钱学森凭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7年,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授予他这样的颁奖词:(生齐读)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师:学完了课文,现在你想对钱学森说些什么?
生1:我想说:“钱学森爷爷,你的回国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深深地敬佩您!”
生2:钱学森爷爷,您有一片爱国之心,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榜样!
生3:钱学森爷爷,我们要向您学习。以后,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把祖国深深记在心里。
生4: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师:同学们,钱学森爷爷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流光溢彩的名字——钱学森。
【反思】
一、品读感悟,激发情感
注重阅读品味,是本课教学的精髓所在。课上,我让学生找找钱学森的话语,自由谈谈感受,体会他的爱国情怀。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感悟,着力通过语言的激励引导学生经历独特的、多元的体验,使得课堂呈现出“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课中,我摒弃繁琐的分析,紧紧围绕文中的关键句,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画面,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使课堂充满“故事”,充满艺术的情趣。“一个教师,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一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通过细细地品味,学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铸炼。整堂课,我的话语一步步地牵引着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读,获得的是对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扬其率真而灵动的生命激情。
二、强化体验,走进内心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本课教学中,我还能引领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案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的内心感慨万千。那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朗读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对立面上,更不是一个冷静的阅读者,而是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感受,成为了文本意义的创造者。其中,朗读也好,想象也好,表达也好,都成了激发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形式,课堂赋予了学生的是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动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进生生互动,是本课又一个显著的特点。课堂上教师不止是一个人跟学生交流,而是几十个人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信息网。再者,本课的信息量很大,如:冯·卡门的资料补充、钱学森回国的背景资料、颁奖词的阅读……学生们无所不谈,无所不至。在这样大的信息交流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乃至个性特点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四、文以载道,润物无声
语文教学中讲究文道统一,“道”是语文教学的魂。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时时不忘锤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寻“文”线悟“道”线,即悟做人之道。当学生借助课文的重点词、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后,我将话题巧妙地引向学生自己,让学生对钱学森说说心里话,使学生在他的一片拳拳爱国心的沐浴中,逐渐成熟、成长, 从而达到了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这样,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感悟品味中弘扬精神,这一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