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论衡·自纪篇》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自纪篇
【东汉】王充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①,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③,禹目当复重瞳④。
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
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注释】①文给甘酸: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②子长、子云: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③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④重瞳: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强求
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同“彰”,鲜明
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遭受
D.按古太公望 按:根据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
①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④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
②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⑤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③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⑥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作者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3分)
(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3分)
(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③墙赐④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⑤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据说也是孔子的学生。③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④赐,即子贡,名端木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⑤官: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