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寓安南 阅读附答案
旅寓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8.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5分)
9.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8.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 和气象。
【解析】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 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能够有果实成熟,这与北方是不相同的,这是围绕殊风候中的寒迟。下句,描写在正月的时候这里就有野花开放,这也与北方不相同,这是围绕上联中的暖复催展开的。由此可以看到,颔联的两句话紧紧同绕殊风候来写,分别写了寒迟和暖复催的具体表现。
9.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 《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后来泛指五岭以南。这是指越南北部。汉马援南征,交趾已属我国版图,从汉至唐初只有少数几个流放至此的诗人描绘过这里的景物。与杜审言同时流放驩州(今越南乂安省荣市)的沈佺期也作有《度安海入龙编》诗,龙编也是在今越南的北部。他们写的一些诗中,把中原人心目中可怕的蛮荒倒描写得非常新奇秀丽,使未到过南荒闻而生畏之人读了眼界大开。诗的起句点题,点出了羁旅的地点是古代的交趾。
交趾的名称首先就给人一个新异的感觉。相传这里的人因脚趾长得不同一般,所以才称为交趾人,地便是因人而得名。使诗人惊叹的却是这里的殊风候,即安南与中原大不相同的风物气候,次句寒迟暖复催,紧承起句简括出安南的气候特征,寒冷的季节来得晚而历时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至而时间久长。南来的北方诗人都很敏锐地感觉出这一特点,如沈佺期在《度安海入龙编》诗中说:我来交趾郡,南与贯胸连。四气分寒少,三光置日偏。这四气分寒少,三光置日偏,是说一年里四季之中,寒冷的时间特别少,日月星三光之中,太阳照射的时间格外长,其意也与寒迟暖复催相同,但因为多用了一倍的字数,自然就不如杜诗那么凝炼。杜诗中善于巧用催字,如淑气催黄鸟,岁月催行旅,宴赏落花催等。这些催字使诗句生动活泼,意象鲜明。寒迟句中的催字前又冠以复字,更显其催之迫切。这句诗生动记述了亚热带地区气候变化的真实情况。
颔联着重写景物,上句仲冬山果熟,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下句正月野花开,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颈联着重描叙天气,积雨生昏雾,是写安南经常长时间阴雨不断,一到夏秋便成雨季,积水不干,雾气濛濛的。轻霜下震雷,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这些现象在一般中原人看来都是不可能的。汉乐府《上邪》篇中就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一位女子表白自己忠贞爱情的誓言。她认为冬雷震震与夏天下雪、山没峰岭、江水干涸、天与地合一样,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岭南,三冬腊月照样震雷声声。
诗人在这两联诗里,描绘了山果、野花、积雨、昏雾、震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仅用了仲冬、正月、熟、开、生、下等几个时令词和动词,加以精巧的组合,就造成了奇妙的意境,表现了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把交趾的殊风候毕现在笔端。这是诗人近一年来流寓安南生活体验的形象总结和意绪的流露,有惊奇、有兴奋、有赞美、有惆怅。面对这一派十足的异域风光,诗人自然又会触目伤怀,尾联照应题目直抒羁旅之情,家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逾万里是渲染其远,并非指实写。
安南距中原实际上只有五六千里路,在古代交通不便,也是数月的行程,与家人难通音讯,所以作客的愁思胜于往常。诗人多年宦游他乡,贬谪也不止这一次,客思原是经常有的,但都比不上这次流寓安南时深重。这不仅仅是路程遥远的缘故,也暗寓有对这次的严谴怀有极大的愤懑。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不以故饰,不事雕凿,风格朴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