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编写说明
为什么开设这门课?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
这套教材采取什么样的编排方式?
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精选出来的。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
话题:每个单元一个话题,全书一共有“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话题。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基本面,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话题分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也应该让学生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实施,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
思考与实践:在每一单元的后面,设置一些思路新颖、别具一格的思考题。这些题目是有关这篇小说的题旨、关键、奥秘与若干精到之处的,甚至还有一些是由这篇小说所引申出来的美学、哲学、风俗等方面的思考。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并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另外,还安排有与本单元所讲的小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国小说的体会、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感悟,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链接:这个部分列举了一些与该单元的作家作品相关的一些著作,这些著作一般版本较为优良,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提供便利。有些单元的链接部分还附有简短的评论资料,用于对正文进行补充或从侧面印证。
这套教材有什么特色?
1、在分类和编排上与以往不同。历来讲授作品无非是在内容、形式两方面机械地做些文章,作品尽管千差万别,但分析起来都是差不多的路数。这套教科书则致力于打破这样的框架,依据小说的一些基本特质来区分为8个单元。以这些特质作为组织教材的“纲”,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这样的编排使本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当于一本微缩型、简略型的外国小说史和小说创作论。既有利于照顾到“面”,又有利于在“点”上纵深挖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小说的系统性认识。
2、选文的可读性。本来应该生意盎然的语文教育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被扭曲得枯燥乏味。恢复语文教育的审美活力是我们的用力之所在。故所选文章都有较强的可读性,面孔新鲜,覆盖面和地区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激情,有利于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苦差。
3、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有人曾经说过,教科书里的见解一般要落后于学术研究10年。本教材致力于使新的、较有共识的研究成果进入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走出已习惯的阅读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深入浅出。本书的难度按照高中生的中等水平设置。其中许多话题其实牵涉的理论问题已经比较深入,但尽量采取较为浅显的表达方式来表述,多举例,多提示,少纠缠名词术语,使学生既易于进入,又知堂奥尚深,可以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5、实践性。语文是活生生的东西,是我们日常应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灵活性。在“思考与实践”部分提供的“续写”、“情景作文”、“作文评比”、“课堂讨论”等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文意识。将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话题从写作的角度来设定,所设定的思考题与实践活动,也有不少具有这方面的功能。
6、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笔中完成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 “虚构”单元的一个教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7、注重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一点也许是本教材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特色。必须承认,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照理说,高中阶段应当基本上完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而实际上这个任务并未完成,由于如此,写作教学便延伸到了大学。有些大学认为写作教学应当在高中阶段完成,于是取消了写作课程,而结果发现现在的大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严重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写作方式都未掌握,一些大学(包括一些十分著名的大学)正在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能从高中教学中就加强写作意识,就不至于造成如此糟糕的局面。本教材突出了写作的位置,无论是从选文还是到设问、实践活动,各个环节都与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门写作课,它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教师教学用书》
《教师教学用书》是这套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的延伸,也是对教材的扩充,也可以说是对教材的再解读。它的基本宗旨就是:帮助授课者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与教材对应,教师用书也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五部分组成:作品赏析、话题详解、关于“思考与实践”、教学建议、相关资料。
作品赏析。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作家及其创作——介绍作家生平,概述其创作成就和文学史地位,并对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学思潮作出说明;内容与题旨——概括作品的大致内容,并揭示它的主题思想;话题分析——结合本单元话题来分析小说,体会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些话题的。
话题详解。对话题全面而深入的展开,以便于授课者在更深广的背景下向学生讲授话题。编者企图以隐含的方式提供一部高中版的外国小说艺术简史。
关于“思考与实践”。这一部分说明教材中设定的那些思考题和实践活动的的动机与意图,指出解答问题的一些可能的途径。
教学建议。为教学提供一些可能的方案与设想。帮助教师结合高中生的特点,灵活机动地讲授知识,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有关资料。一些有权威性的参考文献,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评论、创作谈或访谈录。有的单元还附有单元教学设计。
开放型教科书
文学是一种开放型结构,这决定了关于它的教科书也只能是开放型的。
首先,这套教材不可能脱离它作为语文教科书的基本定位。它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更不是用于讲授外国小说史的资料选编。外国小说思潮迭起、流派纷呈,一部小说史源远流长且又头绪繁杂。一册教科书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是选择的作家作品,还是涉及的流派、知识点,其实都只是一些“点”,编者企图通过这些点来带动面。为了叙述的方便,很多复杂的东西被简单化了;限于内容容量,有些还可以深入探究的问题一律适时打住。这些都有待于学生在以后更进一步的学习中加深认识。
其次,本教材里谈到的一切,都是可以讨论的,并非绝对的。比如说,我们提供了关于所选作品的解读,但通常的情况是,所选作品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并不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它的题旨本来就是模糊的、不确切的;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是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相一致,就越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这里的解读,只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究,一种引导。文学是一种最具灵性的活动,最忌僵化。说到底,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教师,其实都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习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套教材能作为引导学生亲近“外国小说”、亲近“小说”,掌握打开小说的敲门砖,编者则认为它的价值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