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课题:藤野先生导学案

课题:藤野先生导学案

教案设计   2024-12-29

课题:1. 藤野先生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鲁迅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会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难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运用的反语。

3.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绯红( ) 芦荟( ) 油光可鉴( ) 解剖( ) 不逊( )

芋梗汤( ) 匿名( ) 诘责( ) 瞥( ) 深恶痛疾( )

2.释义:

绯红: 诘责: 标致: 油光可鉴:

掌故: 落第: 不逊: 托辞: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为本文划分一下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试找出本文记叙的线索。

3.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用“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写一句话。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一)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2、句子赏析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第二自然段中“清国留学生们”又在干什么? 这一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朗读“中国是弱国,……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的两件事

2.这两件事分别给作者怎样的触动?

3.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体会这句话中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1、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2.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课后练习一)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在仙台的食住情况、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见、相处、相别的过程,也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只身到仙台学医是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后来也正是由于作者怀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才与藤野先生结成深厚的友谊,最后也正是由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他毅然离开了藤野先生。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六、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 对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哪两项有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她(冰心)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引用)

C.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引用)

D.(“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迅初写小说是 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其时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 )

(2)1930年前,鲁迅的作品汇集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回忆录《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 )

(3)《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感情色彩在文中没有变化的是( )

A、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言。

B、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他的影响了。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二)课内阅读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 !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

2、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4、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

点击显示
【课题:藤野先生导学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3383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