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书
我常希望自己是爱书成癖的人,或者,等而下之,是爱钱成癖的人。能两者都是当然更好──那就雅俗共赏了。
我们似乎对爱书的人,一向另眼看待。晋书《皇甫谥传》说:“谥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如果他不幸耽玩的是别种东西,不是书,那就是罪恶了。而且通常“淫”字与别的字连在一起,总是坏事居多;惟独和典籍攀上关系,就可以入传,垂诸永久,几乎可以同近世的名誉学位媲美了。
可是爱书也要几分天赋,废寝忘餐,不同于政治舞台上人物的疾病,是装不了假的。像梁书《刘峻传》所载,这位耽玩典籍的书痴,不仅没有红袖添香伴读的福气,连烛光都没有,于是“常燎麻炬,从夕达旦”。这种人如果不是对书有癖好,必定是精神上有异状了。此类痴情,不能像早起、守时等等习惯,可以从培养得来,多少是天生的。
这种天赋,我不幸没有;对我的妻小而言,是幸而没有。虽然我不能做违心之论,说书与我无缘;但我之爱书,是若即若离,还不到成癖、如痴的程度。因此对西方书痴“面包可少而书不可少”的崇高境界以及北史李谥博士“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那份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甚少起感情上的共鸣。说老实话,我手边的钱,若仅够糊口,一定先买大饼,次及典籍。我生来大约就缺少诗人的气质,起早通常是为了赶路,不是为了看花。虽然也喜欢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到该睡的时候,还是蒙头大睡,并不舍不得室外的清光。总而言之,是个俗人。将近二十岁的时候,照说是诗人气质占上风的年纪,但是记得──已经是二十年前了──有一次,在一本牛津诗选与一个月的伙食二者不可兼得的局面之下,我还是毫不犹豫先缴清了伙食钱。那时通货已经微微膨胀,等到我行有余力,可以买书,书又水涨船高,高攀不上了。约摸有两年时间,那部牛津诗选,成为我生活中一个小小的讽刺。青年人原多幻想,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的;但就我而言,在那时,诸多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中,没有比那部诗选更具体、更咄咄逼人的了。
后来,有一天我手边的通货,居然迎头赶上那部书的价钱了,那时可惜还没有克难成果这一类名词,否则我一定要掠美了。一个穷学生,偶然能阔气一下,是件大事,个中滋味,说来局外人是甚难置信的。它与暴发户很生硬的豪华不同,与浪子挥金如土也不同。它缺少这两种人有恃无恐的心理状态。自己既知道这种快乐是不会常有的、盛筵难再,就不免希望三五分钟即可银货两讫的交易,能拖得长久一点。寒士偶有余力能买把本心爱的书,那层兴奋与狂喜,大约没有比英国散文大家兰姆(CharlesLamb)写得更传神的了。他在《古瓷》(OldChina)一文中,借乃姊的口气,叙述买回波芒与富莱乔(BeaumentandFletcher)的集子之前,两个人瞧着那本书,差不多瞧了几个星期才下决心去买。刚买回来时,时已深夜,但是兰姆怎么也不忍让脱散的书页挨到天明,于是乃姊只好用糨糊赶忙去修补。接着,他仍借乃姊的口吻问道:“做个穷人难道没有快乐吗?”
这种快乐,到了买书能随心所欲,就不存在了;同时,买书能随心所欲,就难免失之于贪,失之于滥,摆设的意义重于浏览,往往甚少终卷的余裕了。世上甚多藏书甚富之人,严格说来,只是收藏家,寝馈其间的反是书蠹,倒是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我平时十分同意西班牙人的一句谚语,那就是:“好书好友,为数不必过多。”人生知己,不过三五人而已;若为数三五百,那一定是有共同信仰的同志或教友了。好书能有上百数十本,已颇不寒伧,至少这数目,我还只有心向往之的份。我日常甚少买书,买了就想能终卷,班乃特说得好:“一本好书之是否为好书,以及你配不配称它做好书,要看你是否已读完它。”
但是读完一本书,也并不容易。这世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进步,吾升斗小民说不上来,不过生活在这世界上,一年比一年忙碌,是千真万确的,至少升斗小民同有此感。大约有些有识之士,也有见及此,于是为这些匆匆行路之人,安排好一些精神上的干粮。因此名著有浅述,新书有摘要,省时省事,真到了家。还有更省时省事的办法,就是看报章杂志上的评介文章,不仅对那本书略知梗概,茶余酒后,还可搬出别人的唾余,略陈管见,一举两得。我有不少事情,尚可勉强跟着大时代的巨轮向前滚,惟对于读好书摘要的时尚,自甘落伍。法国的散文大师蒙丹纳的文章,有甚多深奥之处,我不甚了了,但是有一句话论到好书摘要的,十分浅显好懂。他说,“任何好书的摘要,都是愚不可及的东西。”这位老先生若生在今日,一定劝人多写散文,少作说部。长于撷取精华作节本的人,碰到英国的培根、兰姆,法国的蒙丹纳,多少要有束手无策之感。我之不喜读摘要,一半也由于贪啬。一本好书,一如一位绝代美人,不能隔着帘子看。更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支离破碎,要别具慧眼的人才看得出其动人之处;在常人眼里,总是不美的。所好我的职业,不用多少学术根基;在读书方面,也就毋庸装门面。即使当众承认没有读过什么什么书,也无伤大雅。现在已渐入中年,知道来日无多,心中也常黯然,某些书还未读过,总是此生对不起自己的事之一。然而脾气依然固执。总不想用市上的浅述或节本,来弥补我因循的过失。书对我完全是一种享受,享受可以没有,但不能打折扣,一打了折扣就不成其为享受了。书的节本或浅述,都是打了七折八扣的牺牲品,属于经济小吃一类,不容易朵颐称快的。
当然,朵颐称快,要有财力与时间,二者缺一不可。有钱至多只能做到一个收藏家,买一本书的乐趣,与多添一只花瓶,没有多大不同。升斗小民通常时间金钱都不宽裕,因此我买书少,读书也少。我生平不大服膺“开卷有益”这句古训,这叫人对文字起近乎迷信的崇敬,是不妥当的。尤其近世印刷发达,印成书的形式而并不算得是书的东西,真是汗牛充栋。我们要昧了天良,才能劝人相信“开卷有益”这句话中确有至理。“开卷有益”这种见解,在西方也曾盛极一时,塞万提斯在《吉诃德先生传》(DonQuixote)中说过,“任何坏书,都会有点好处。”美国作家贺姆斯的譬喻就更妙,在《用晨餐时的诗人》第十一章中,他说,一本坏书,就像一艘有漏洞的船,在智慧的大海中航行,总会有些智慧从漏洞中流进去的。这些见解意在说明天下无绝对的坏书,坏书亦自有其好处。以训子的书翰为世所称的齐士特菲尔男爵也是开卷有益的信徒,他认为看任何书,总比不看书好。这些都是有闲阶级好整以暇的看法。披沙捡金,自然是好事,有乐趣,也有价值,奈何为生活奔忙的人,时间不许也;而且生在两三百年以前的人,也想象不出今日充塞市上只是书的形式而不配称做书的印刷品,有若是之多,否则他们也要修正那—类的见解了。
至于我。读书纯为了享受,在选择上是不免斤斤计较的。买书也斤斤计较,为的是财力还不准随心所欲。书少买,也就少累赘,至少在逃难时不致发生一手抱孩子,一手还要抱书,或者抱了孩子就不能抱书,抱了书就不能抱孩子,那种难舍难分的狼狈状态。这时书无疑是一种灾害。此类书灾,我尚未尝过。买书少,在选择上斤斤计较是难免的,那情形可能近乎手边不甚宽裕的主妇去买件把衣料。
我一向不大喜欢陪太太进布铺,我也从不请太太陪我去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