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浅谈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

浅谈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

教案设计   2024-12-21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把刘邦杀掉,以致留下后患,成为千古之恨。人们每论及此,扼腕之余往往说他头脑简单、目光短浅、沽名钓誉、有勇无谋、优柔寡断等等,总之一大堆错误和过失。在不少人看来,当时一剑下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哪有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可悲结局!

依愚见,事情没有这么简单,鸿门宴非寻常之宴,它受到多种因素的牵制,决非快刀斩乱麻,可以“一刀切”的。虽说项羽在玩弄权谋方面虽不及刘邦那样技高一筹,但绝不至于如众人所说的愚笨到常人都能看得出、想得到,而他竟然看不出、想不到的地步。他毕竟是三军之帅、一世之雄,他能得半壁江山,不全是浴血奋战的结果,内中也玩弄了不少权谋。把他看成一介武夫,这本身就是个笑柄。鸿门宴上,他迟迟没有下手,确实有上面说的个性因素、心理因素,也有双方军事力量强弱、人心向背等外界因素,笔者以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项伯这个人,具体地说是他施加的影响。对项伯决不可小而视之。

项伯虽是个缺乏远见、才智驽钝的平庸之辈,却也是个信守封建伦理道德并身体力行者。由于他和张良都有“知恩必报”之心,使得刘邦于偶然之中得以与他结识。刘邦看出他为人笃信不疑这点,对他百般笼络,并请他向项羽传达“臣之不敢倍德也”的虚情假意。这一招果然奏效,项伯即回营安排鸿门宴。项伯也确实看不到项刘之间的生死存亡的利害关系,他想的是既要保全张良,还要使张良的恩主刘邦安然无恙,这样才算是“救人救到底”了。于是在此之前,他对项羽晓之以仁义,要项羽对刘邦“善遇之”。而项羽为了改变留在世人心中“多行不义”的形象,也便出口千金一诺。这就为宴上未杀刘邦埋下了一重大伏笔。

项羽既然向叔父作了“善遇之”的应诺,即使刘邦反复多变,说话不算,但在叔父面前还得表示“信用”。再者他身为三军统帅,若再言而无信,不仅威信大失,而且人心大失,后果严重。所以宴上任凭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只好“默然不应”。这样,项伯不仅对人信而不疑,还促使项羽信守诺言,从而使刘邦最终逃过了这一劫。

秦汉之际,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已经确立。“君臣、父子、夫妇”,“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宗法等级观念及人与人之间关系虽到西汉才归纳为“三纲”“五常”,但在秦汉以前早已形成了。孔子、孟子、荀子等诸家对此多有阐述,如“仁者,爱人”;“敬长,义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故无分(等级)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大利)也”等。

项羽项伯侄叔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反秦的历史风暴使项氏家族卷入了这场斗争。项羽在军营中至高无上,可自立为“西楚霸王”,但在家族中他也只能认定自己的位置。项伯虽是项羽的部下,在家族中他却是项羽的叔父,其间的宗法等级关系是不可松动和逾越的。再者,项伯昔日为楚左令尹,是仅次于令尹的国家军政长官,今日虽官位不在,但身份还在,项羽是不能不买账的。项伯要项羽对刘邦“善遇之”,名为劝说,实为正告,是不可不听的,否则大逆不道,当然项羽也不会这样做。席间,项伯眼看项庄舞剑意在击杀刘邦时,即离座拔剑起舞,以身蔽护,项羽对此亦无可奈何。倘若此时不是项伯而是别人,则将是另一番情景了。道理很简单,项伯者,季父也,其意不可违抗。

总的来说,鸿门宴上项羽未杀刘邦,项伯起了很大作用。是他提出了对刘邦“善遇之”的主张,是他使项羽对此作了承诺,是他以叔父的身份使项羽许下的诺言必须信守,又是他以叔父身份在刘邦危急之时亲自出来保护,才使刘邦在鸿门宴上免于一死。而仁义、伦常、报恩等道德意识成了制约项羽行为的一根绳索,绳索的另一端却是操纵在项伯这个不起眼的人物手中。

点击显示
【浅谈项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37065/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