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抒情诗分析之抒情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
一、瞬间转换(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因为有前承的诗作,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的深化。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陆游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最好的不是王昌龄《出塞》之一,而是之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此首诗以四句之短而能正面着笔写战事,红马、玉鞍,沙场、月寒,金刀、鲜血,城头、鼓声,不过是八个意象,写浴血英雄豪情,却以无声微妙之意脉,构成统一的意境,工力在于:
第一,情绪上高度集中,虽然正面写战争。但把焦点放在血战之将结束尚未完全结束之际。
先写战前的准备:不直接写心情,写备马的意象。骝马,黑鬃黑尾的红马,配上的鞍,质地是玉的。战争是血腥的,但是,毫无血腥的预期,却一味醉心于战马之美,潜在的意味是表现壮心之雄。接下去如果写战争过程,剩下的三行是不够用的。诗人巧妙地跳过正面搏击过程,把焦点放在火热的搏斗以后,写战后的回味。为什么呢?
第二,与血腥的战事必须拉开距离,把情致放在回味中,一如王翰放在醉卧沙场预想之中,都是为了拉开时间距离,拉开空间的距离,拉开人身距离(如放在妻子的梦中),都有利于超越实用价值(如死亡、伤痛),进入审美的想象,让情感获得自由,这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法门。但是,王昌龄的精致还在于,虽然把血腥的搏斗放在回忆之中,不拉开太大的距离。把血腥放在战事基本结束,而又未完全结束之际。意脉聚焦在战罢而突然发现未罢的一念之中,立意的关键是猝然回味。在一刹那间凝聚多重体验。
第三,从视觉来说,月色照耀沙场。不但提示从白天到夜晚战事持续之长,而且暗示战情之酣,酣到忘记了时间,战罢方才猛省。而这种省悟,又不仅仅因月之光,而且因月之“寒”。因触觉之寒而注意到视觉之光。触觉感突然变为时间感。近身搏斗的酣热,转化为空旷寒冷。这就是元人杨载所谓的“反接”,这意味着,精神高度集中,忘记了生死,忽略了战场血腥的感知,甚至是自我的感知,这种“忘我”的境界,就是诗人用“寒”字暗示出来的。这个寒字的好处还在于,这是意脉突然的变化,战斗方殷,生死存亡,无暇顾及,战事结束方才发现,既是一种刹那的自我召回,是瞬间的享受,也是意脉的转折。
第四,在意脉的节奏上,与凶险的紧张相对照,这是轻松的缓和。隐含着胜利者的欣慰和自得。全诗的诗眼,就是“战罢”两个字上。从情绪上讲,战罢沙场的缓和,不同于通常的缓和,是一种尚未完全缓和的缓和。以听觉提示,战鼓之声未绝。说明总体是“战罢”了。但是局部,战鼓还有激响。这种战事尾声之感,并不限于远方的城头,而且还能贴近到身边来:“匣里金刀血未干。”意脉进入回忆的唤醒,血腥就在瞬息之前。谁的血?当然是敌人的。对于胜利者,这是一种享受。内心的享受是无声的,默默体悟的。当然城头的鼓是有声的,正是激发享受的原因,有声与无声,喜悦是双重的,但是,都是独自的,甚至是秘密的。金刀在匣里,刚刚放进去,只有自己知道。喜悦只有自己知道才精彩,大叫大喊地欢呼,感叹:不管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但使龙城飞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壮,就不属于意境的范畴了。
第五,诗人所用的意象,可谓精雕细刻。骝马饰以白玉,红黑色马,配以白色。显其豪华壮美。但是,一般战马,大都是铁马,所谓铁马金戈。这里,可是玉马。这是不是太贵重了?正是盛唐气象,立意之奇,还在于接下来是“铁鼓”。这个字练得惊人。通常,诗化的战场上,大都是“金鼓”。金鼓齐鸣,以金玉之质,表精神高贵。而铁鼓与玉鞍相配,则另有一番意味。超越了金鼓,意气风发中,带一点粗犷,甚至野性,与战事的凶险相关。更出奇的,是金刀。金,贵金属,代表荣华富贵,却让它带上鲜血。这些超越常规的意象组合,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单个词语的陌生化效果,而是潜在于一系列的词语之间的错位。这种层层叠加的错位,构成豪迈意气某种意脉,表现出刹那间的英雄心态。
第六,诗人的全部意脉,集中在一个转折点:就外部世界来说,从不觉月寒而突感月寒,从以为战罢而感到尚未罢;就内部感受来说,从忘我到唤醒自我,从胜利的自豪到血腥的体悟,这些情感活动,都是隐秘的、微妙的、刹那交错的。而表现这种瞬间心灵状态,正是绝句的特殊优长。表现刹那间的心灵震颤,恰恰是绝句不同于古风的地方。
不管从意脉的贯穿性,还是从意境的和谐,都是高度完整有机统一的。
二、持续延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三、层次提升(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是转折,而是情感层次的提升。
岑参《过碛》: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贾岛的《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情感(意脉)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不是线性的转折和提升,而是另外一种。
那就是,时间和空间转换的动态。
许多怀古的绝句,采取空间环境的不变与时间的迅猛变化的对比来表现沧桑感。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包佶的《再过金陵》:
玉树歌残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前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强调的是,空间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旧时月”、“斜阳”、“堂前燕”、“台城柳”)没有变化,如旧时一样,而在时间上,人事却惊人地变化了,往日的繁华和兴旺,一去不复返了。从空间来说,物理距离等于零,而心理差距,反差甚大;从时间来说,物理时间距离甚为遥远,而心理时间却把距离遥远的反差统一在当前的景观上。这样的一远一近,就强化了岁月、人情的沧桑感。这种方法,最关键的就是以物是人非构成张力,触发情感。空间景观不变,而人情巨变,把川流不息的人生变幻,集中到不变的现场上来,是最容易触发感情的,这种方法,不仅广泛用于政治、社会、历史的怀旧,而且广泛用于人情的怀旧。如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王建的《唐昌观玉蕊花》:
一树笼松玉刻成,飘廊点地色轻轻。
女冠夜觅香来处,唯见阶前碎月明。
前两句都是描绘性的视觉意象,第三句从视觉转入嗅觉,女道士无意中闻到香气,待去找寻这种缥渺的暗香的来路时,却又被月下的花影吸引。这就不单单是感知的转换,而且是情感的转换了。被嗅觉美吸引的注意,却因视觉美而中断,妙在这种中断是在无意识间的。至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也是同样的方法。其结构、句法和语气的变化固然有一定作用,但是,感知、情绪的内在转换则是关键。一旦内在情思变化了,外部的语气和句法的变化,就可有可无了。如,张泌的《寄人》的第三、四句:“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并没有句法和语气变化,只是不变的旧时景观,反衬出离人心中感到的世事“无情”,但此种“无情”,又为“多情”的月亮所否定,实际上,“多情”正好衬托出了“无情”,这种无情既是人世,又是岁月。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句法变化很明显,第三句,变得很自然,但是,是不是有一览无余的感觉呢?这是可以讨论的。
总之,绝句中的感知和情绪转换,是多种多样的,是无限的。因而,真正的艺术鉴赏,应该有思想准备,每一首诗,都是独特的。我们来看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四句都是陈述的肯定句式,好像很单调,其实不然。因为,第一句是听觉的宁静,连天上大雁的叫声都可以听到。第二句的“水接天”,是听觉之静导致视觉之清,不但写视觉的透明,而且写旷远。第三句,是在天水一色的透明的背影上,转入“青女素娥”的触觉之寒,空、清、明、远,相当地和谐。最后一句,则是视觉的凄清和触觉的寒冷的交融,但是,又不完全,“斗婵娟”,比比谁更耐得这样的凄寒,统一之中又有多种差异。这样的意境的内涵就比较丰富了。
有时则是动静的变化。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时,则是更为微妙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更为精致的是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押仄声韵的绝句,第一句第二句写“千山”“万径”之“绝”与“灭”,杳无人迹。在广阔的视野上,一片空寂,在茫茫的大江上一切生命都被大雪淹没,只剩下一片空旷而寂静的空间。而第三句第四句,则对这种视觉意象做出了否定,在空无一物的背景上,出现了“孤舟”和“独钓”的意象。这似乎是以人迹的“有”,否定了前面大自然生命的“无”。但是,这“人”和“舟”,是极其细微的孤而独,不但没有打破画面的空寂,反而衬托得它更加空寂了。正如“鸟鸣山更幽”,因为有了鸟鸣的声音,山才显得更为幽静,这里的“孤舟”、“独钓”,也衬托得天地间更加空寂。特别是独钓的是雪,而不是鱼,更显得这种孤独的自在、自足的丰富内涵。这种意境的统一性,很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长,它不像西欧和俄罗斯诗歌统一在直接抒情的情绪上,而是统一在画面的意境中。
有著名教授解读此诗,把钓雪,解读成钓鱼,大错特错。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以上所述都是情感比较强烈的。
中国独有的诗艺,还有情感不强烈的。这是陶渊明开创的山水田园诗
【标题】: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见南山”与“望南山”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