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意境体会作者浓浓的乡情;
2、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导语)大家都知道,故乡如同母亲,不管对于远离还是即将别离的游子来说,那都是不能忘怀的。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本文作者余光中,其实我们已接触过他的作品《乡愁》(投影)
(学生回答)
分析: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
(一)、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投影)
(二)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文章的思路:(老师点拨)
有没有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点讲)
第一段:“料料峭峭、淅淅沥沥”点出雨的特点;“二十五年”,1949年分离了;“大寒流、酷冷”,正是文革时期,于是不能扑进他的怀抱”,隐隐的怀乡之情跃然纸面。
第二段:借对汉字的钟爱,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可见浓浓的赤子之情。
第三段:嗅雨
第四段:看雨
第5-11段:听雨
第12段:“二十五年,没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头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感情首尾呼应
结构展示:
1、第1段:由雨季引出乡情。
2、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
第2段:在文字方面写雨,表达乡情。
第3段:嗅雨
第4段:观雨
第5-11段:多角度写听雨的主题。
3、思绪回到现实,将对故乡的思慕、对现实的无奈埋入心底,沉淀。
欣赏一篇文章,我们首先接触的便是它的标题,本文标题是《听听那冷雨》,古诗曰:天凉好个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冷雨”的韵味。
(三)意境鉴赏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四段,请大家听听写出了怎样的情境?又包含有怎样的情感?
①学生读课文:要求抑扬顿挫,读出散文美
②本段写的是观雨,那么哪位同学总结一下本段表现了写出怎样的情境?
明确:云气氤氲、雨意迷离
这是作者表现的哪里的雨景?台湾
那写了美国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美国虽美,但毕竟在异国他乡,人在旅途,方知家乡的珍爱。故乡永远是生命中的前挂。尤其一句“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可见浓浓的乡情。尤其又使用了米家山水画加以,足见故乡山水的诗情画意,这样的故乡怎不叫人怀念呢?
2、下面我们再一起看到第五段
学生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本段作者从那些角度写了听雨?有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
明确空间:大陆:凄凉、凄清、凄楚
台湾:多了一层凄迷(凄凉而模糊,悲伤和怅惘)
为什么在岛上听雨会出现凄迷?
明确:联系开头,幽幽的思乡之情跃然纸面
时间:化用诗词:下面我们一起看到课下注释
少年:红烛昏沉温馨
中年:客舟中远离故土、离愁
老年:僧庐写万念俱灰、失望至极
本文写于1974年,作者正好48岁,处于中年时期,那份乡愁不言自喻。
3、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会追求一种美好的情景来寄寓自己的感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鉴赏一下9-10段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在岛上听到的台风暴雨雨是“盲奏、粗暴”;听到的西北雨,有些寒意;自然在这种回忆的音乐中,我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浓浓的乡情总也隔舍不断。
(四)、语言鉴赏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美妙的情境中,感受了对故乡浓浓的乡情,然而一篇好的散文不仅有情,更有美妙的语言,下面让我们在一起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
1、学生读课文第三段
2、投影展示例句
3、学生讨论
4、明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