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教学案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新课程在学生观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提出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在语文课上使每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关注。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语文之门的钥匙。
《月球之秘》一课在设计初衷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加之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地球,更何况是深不可测的月球呢?单纯的靠书本的几段描述性文字,讲起来一定枯燥乏味,学生也好象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暗室”里学习,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就更大了。考虑到诸多因素,围绕如何让“暗室”亮起来,设计了一组让学生激趣的动画、课件辅助教学:“神州六号”奔月,为学生再现了具体而生动的学习环境,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了学生,变强迫式教学为多媒体交互式学习,教师的准备工作只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激趣探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新鲜感,我并没有让学生预习课文。而是在上课伊始,首先请学生欣赏了美丽的月球,时而黑暗,时而光明,将学生的目光紧紧锁住。接着教师问到:“你们想知道月球是怎样的吗?猜想一下好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猜想。教师并没有给予评价,学生疑惑了,使得他们迫不及待的去朗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2、精心设计,以趣助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新课程实验中,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我相信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激活学生创造力的渠道。《月球之迷》这篇课文紧紧围绕海底“月球与地球的异同”进行细致的描写。但是月球的奇异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在设计初始考虑到这一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的动画课件,将学生一起奔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采用速读、默读、引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轮读等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品析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3、挖掘潜能,借趣延伸:
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敢于想象的兴趣借趣延伸。在理解“窃窃私语”一词时,教师想过如果硬生生的把词典中的解释给学生,即使学生课堂中记住了,也是被迫记忆。这时教师选择了让学生与同桌的小伙伴做一做,看谁理解的对,表演的好,教师给予“小小导演”的胸牌,表示鼓励。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但是教室里却一点声音也没有,不用教师讲解,学生们完成的十分精彩。接着教师出示文字“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还好像在打鼾……”请同学们带上水中听音器潜入海底
(模拟动作:用手捂住耳朵)你听到了什么?愿意把你听到的和大家分享吗?在这个环节之后教师立刻提问:快快发挥你的想像力,海底还会有什么声音?(小组交流,学生的兴致愈加高涨)学生极富想像力的汇报,让教师大吃一惊,真是精灵古怪“铃铃、砰砰、哗哗、铛铛……”还有些调皮的孩子设计了海底鱼类的游泳动作,有意思极了。
整堂课教师与学生气氛和谐,学生们像是潜水员,潜入到了神秘的海底,进行了一次没有危险的探险活动。被海底的奇异景色深深的吸引,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堂中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稚嫩的语言,调皮的动作,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感受到孩子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更让我懂得孩子是多么需要自己的想象天空,自由翱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