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观看了不少抗震救灾的场面,大家感同身受,也纷纷为他们慷慨解囊。可能有人会感叹:生命原来如此的脆弱。但是,我希望大家更应该体会到:每天可以观赏白云蓝天,欣赏红花绿草,品尝美味佳肴,我们…活着真好,特别是在节假日,我们会觉得更加轻松愉快!作家汪曾祺先生就很喜欢端午节,尤其怀恋端午的鸭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对于端午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我比较赞成这一种:(媒体显示)
端午的来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作为宜昌人,我们自豪地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许多端午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那么你知道哪些呢?(生答:吃粽子、赛龙舟、吃鸡蛋或鸭蛋……)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请郭星辰同学朗读第一段,大家思考:1、课文中具体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哪些风俗?2、回答郭星辰、邓雨霏、曾琦、陈小雨同学的问题:文章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的鸭蛋,而用那么多笔墨写当地的习俗。
师:谁回答第一个问题,要尽可能的准确。
向海波: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画虎字、吃十二红。
梅帆:“画虎字”应属于“放黄烟子”,因为书上说了“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师:梅帆同学说得很对, 那么这些风俗与端午的鸭蛋有何作用呢?
鲁英琦:通过预习,我认为本文不仅在写端午的鸭蛋,更多的是表达对儿时的怀念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因此写这些风俗并不奇怪。
王莹莹: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背景,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
师:两位同学回答太好了,把两位说的综合起来就更好。下面请张一同学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806班胡晗韵、周可然同学提的问题:为何要写别人对我肃然起敬;思考龚倩倩同学提的问题“为何作者提袁子才的《腌蛋》?
黄丹青:写别人对我肃然起敬体现作者的自豪!
伏小毅:我认为主要是体现高邮鸭蛋很闻名!
师:我认为伏小毅同学说的很有道理。那谁能回答为何作者提袁子才的《腌蛋》?
何旭:作者觉得袁子才的《腌蛋》很亲切。
刘明辉:亲切是表面的,根本原因是证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并不是我(作者)吹牛的。(掌声响起来了)
师:对,刘明辉同学太有见解,佩服佩服啊!下面请杜行健同学读第三段。思考806班梅源同学的一个问题:“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句能否去掉。
蔡锐霖:我觉得这一句很形象。
师:是很形象,不过你这个答案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梅令天:我认为“扎”字有动感,“吱”是象声词,写出了声音,红油的红写出了颜色,可谓绘声绘色。(掌声雷动)
师:后生可畏啊!梅令天同学的回答太精彩了。请问文中“这叫什么咸鸭蛋啊。”到底应怎样读?
(吕佳威、谭力行、刘明辉、梅令天、杨超分别读了一遍)
师;谁读得好,好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