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
情感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
诱惑( )
一瞬间( )
隐秘( )
喧腾( )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