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28《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

28《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2025-01-04

28《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

[设计依据]

《小音乐家扬科》为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1课,原文作者系波兰著作家显克微支。这是一个凄惨的故事:一个酷爱音乐而极具音乐天赋的八岁孩童,仅仅因为摸了一下地主仆人的小提琴,就惨遭毒打致死。读了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悲愤难平,令人深思不止: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本应该快快乐乐地生活在父母亲温暖的怀抱里,本应该欢欢喜喜地背上书包进学校读书,本应该蹦蹦跳跳地拉着爷爷奶奶的手入游乐场,逛公园……然而,在资本主义的旧社会,为了生存,迫于生计,不得不寄人篱下,任人摆布,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在当时主人公的人性完全被人抹杀,人的权利根本谈不上保障。在富人的眼里,主人公就是一只猫,一只小鸟,呼之则来,唤之则去,任人宰割到何种程度?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泛写扬科爱音乐:把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当着乐声,更为小提琴的美妙声音所倾倒;同时也铺垫着写出了扬科家的贫穷,暗示着他悲惨结局的必然。第二部分具体写了扬科摸了一下小提琴而惨毒打致死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场景:(1)食具间外,扬科眼巴巴望着小提琴;(2)食具间里,扬科不小心触动琴弦被人发觉;(3)小木棚里,扬科挨了一顿毒打;(4)屋外长凳上,扬科死了。

故事的语言特色相当鲜明,尤其是通过眼睛来刻划人物的遭遇相当传神。扬科一出场,“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眼睛是那么地明亮,他是一个漂亮而聪明的孩子。扬科在食具间外“眼巴巴地通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望了很久很久”,小提琴可望而不可及,进不敢进,走又舍不得走,内心是强烈的渴望,而现实又令他“怕”,“不敢动”,那种急切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通过“眼巴巴地望”传达给了读者。

扬科被抓住了,他“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你们会把我怎么样呢,我怕呀!一种孤单无助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听说要“打他一顿”,他“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瞪着眼睛”,扬科吓坏了,也没有他说话的权利。他现在是“一只小猫”“一只小鸟”,任人处置,任人宰割,“瞪着眼睛”,内心还是有话要说的呀:我真的就是小猫、小鸟吗?你们怎么能这么狠心打我呀?你听,多么无助,多么可怜,多么令人同情啊!

扬科死了,在桃红草绿、燕歌人舞的春光里,在悠扬笛声、树皮提琴的陪伴中悲惨地死了,他“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他死不瞑目啊!文章结尾哀音余绕,故事结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纵观全文,以扬科的眼神为“点”,以“点”带动全文事情发展的“面”,为我们依次展现了以下四个阶段:

故事扬科的眼神折射出的信息

发生眼巴巴地望着柔弱瘦小

发展抬起头望;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无法抗拒的力量;太小了

高潮只是瞪着眼睛小猫、小鸟

结局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死不瞑目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切勿将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而作过多无谓琐碎的分析,而应当抓住“文眼”,抓住“人眼”,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有助于教师理清思路,把握好重点,充分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创设良好和谐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体会其情感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建议教师在教学前准备好一些如施特劳斯《春天的歌》等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渲染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悟情。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蕴含着丰富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有的句子中含义深刻,宜于训练学生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和有感情地朗读。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还要求让学生适时适地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抓住“点”,感知人物形象,借助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及主人公悲惨的命运结局,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爱”与“憎”,“美”与“丑”。第二课时重点教学第四、五段(9—17小节),找出有关描写扬科眼神的词句,反复诵读,对比联想,内化语言文字,使人物形象在脑海里形象化地再“生”。

[设计案例]

第二课时

一、音乐渲染,积累语言。

1、放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春天的歌》,师:咱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写一写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能填几个就写几个。(练习纸上)

小虫()地演奏;麻雀()地歌唱;木叉()地作响;青蛙()地叫起来,啄木鸟()地啄着树干,甲虫()地飞着,流水()流着。

2、交流反馈:指名读——配乐读,要求读出欢快的情绪。

3、导入 新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可见扬科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孩子,对音乐痴迷不已,热爱之极,长大后极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家,但他的愿望实现了吗?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的四、五两段,读完后告诉大家:我读懂了什么?(读后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先创设一个欢快的音乐氛围,为与下文主基调的对比作铺垫,使学生通过鲜明的情感反差更好地体会到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残酷和小音乐家扬科命运的悲惨。同时,回顾上节课已学的旧知,借机很好地积累部分拟声词。既巩固了字词,又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一举两得的良策]

二、以点带面,以情悟情。

(一)自读第四段

1、师:边读边用“——”划出扬科酷爱小提琴的句子,并深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读得好的同桌待会儿向我推荐。

2、同桌互读互评,师巡视。

3、组织评比交流,每个大组至少两位学生。教师相机点评,重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读出重音,读出感悟。

4、师范读,生齐读。体会文中“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的就是扬科热爱音乐的巨大力量,使得胆小柔弱的扬科敢“铤而走险”。

5、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扬科的眼神已经告诉我们他对小提琴的热爱已超乎寻常,虔诚之至。请你把本段中的有关句子声情并茂地读出来。(投影展示两句话)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师板书)

(1)扬科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地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眼巴巴”说明什么?)

(2)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跪”、“抬”分别说明什么?可想他当时是怎样望的?指名表演,又说明什么?)

6、配乐练读这两句话,体会小扬科当时的心理。

7、揣摹人物心理,想象训练。师:面对着日思夜想的小提琴,跪着的小扬科是怎样想的?

8、小结。

师:咱们就是紧紧抓住扬科的眼神,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通过他的眼神,我们就仿佛看到了一个孤苦无依,对音乐执著不移的小扬科活生生地站在面前,眼神充满着企盼,充满恐惧,充满着哀求。描写他的眼神句子在第五段还有,请大家用已学的方法自学13—17小节。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难免事倍功半。只有抓住文中经整合过的脉络,才能有效地将整篇课文串联起来,便于学生体验读书心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读悟课文是非常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吟诵等,并与音乐相结合使其迸发出最为绚丽的创造性“火花”。同时,教师也要适时范读,做到声情并茂地读,身临其境地读,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带领学生齐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

(二)扶放结合,以放为主,自学第五段。

1、找出描写小扬科眼神的句子,反复品读,配上小提琴作品《流浪者之歌》深情地读,把读出来的感受与同桌交流,畅谈心中最想说的话。

投影出示:

(1)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仿佛在说( )。

(2)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他死得( )。

2、想象训练:师:有地主管家的眼里,小扬科就象一只小猫或一只小鸟。试填第(1)句话。并大声读出来,读出小扬科的柔弱,读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控诉。

3、音乐对比,深化语感。师:课文在描写扬科快要死的时候为什么要插入一段美景的描写?齐读体会。前后两段音乐对比再欣赏,使学生明白:对比的手法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4、语言训练:填写第(2)句话。

5、小结。师:在小扬科离开人世的时候,白桦树都在为他鸣不平呀!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聪明的小孩子,就这样被残忍地夺去生命,这还有天理吗,这还是人吗?

[设计意图:当小扬科悲惨的结局赤裸裸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早已想找出最佳发泄心中愤恨的方式。带领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读出,写出,说出心中话语已显得多么必要。扬科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眼睛”,把握这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本段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为主,自读自悟,自行解决遗留在脑海中的疑难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

三、读写结合,题外延伸。

1、对比朗读,分两组同学:一组同学回读“扬科热爱音乐,爱听自然界乐声”的段落,想象: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小扬科那双眼睛会是怎样的?另一组同学,读小扬科惨遭毒打致死的有关句子,前后对比,不禁使人黯然作神:同一个人,同一双眼,竟会落得如此惨局!归根刨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讨论回答。

2、语言训练(延伸题):练写一段话,以下题目可供参考:

(1)《扬科,你死得好冤》

(2)《我为扬科鸣不平》

(3)《假如扬科还活着》

(4)《扬科来到我身边》

3、交流学习心得,师结课。

师:这节课,我们读出了这个万恶旧社会的罪恶,读出了一个波兰穷孩子的悲惨结局,读出了一双孤苦无助的眼睛,那双死不瞑目的双眼分明在控诉社会的毫无人性,分明让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生活。记住那双眼睛吧,它让我们更看清了这世界上除了美还有丑,除了善还有恶。

[设计意图]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运用语言”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可一篇文章到手后,到底该怎么教?从何处入手?着实让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可收效甚微。归根结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东“放一枪”,西“打一炮”,搞“游击战”,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块,毫无情感可言,这实为教学一大忌,因此,要求我们要善于提炼文章的“点”,汇“点”成线,以线串文,理清思路。

其实几乎在每篇文章中都有这样的“点”,这样的“线”,有的就是文章的文眼,有的可从不同的角度理出不同的“点线”。如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鸬鹚》一文时,就紧紧抓住“一抹”一词,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所在,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本文教学也就从这一点出发,抓住“扬科的眼神”串联全文,窥一孔而见全斑。从数学的角度讲,“体”是由“面”组成的;而“面”凭借“线”来构建;“线”则由“点”的运动或集合而成。可见,九九归一,一篇课文的训练整体,皆始生于“点”。精选训练点,提炼训练点,可以极大提高一堂课的效率和效益。

每篇教材都是一个大千世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可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和班级实际,从教材中权衡轻重多寡,得失利弊,分化、转化训练点,所选的“点”不在于数量的多,而在于是否精?是否能起“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训练的本质意义不在于接受,更在于发展,光有以两点还不够,还需深化、整化训练点,密切注意各点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体现出课堂艺术的活力和魅力。如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仅以一“点”(扬科的眼神)就牵出了整个悲剧。值得提出的是:教学过程 中要注重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尤其象这类情感性较强的文章,更是如此。鼓励、指导学生多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动情,读出自已的理趣,读出自已的思想。在读写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提炼文眼,抓住要点,举一反三,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提倡学生大胆说“我认为”“我觉得”,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乐于表现自我。不仅是学生,教师更要多读教材,熟悉教材,做到驾驭自如,才能在教学中方寸不乱,一气呵成。

点击显示
【28《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4274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