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学分析 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

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

教学分析   2024-11-29

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

阅读也是研究,而研究是最个性化的事情。所以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没有感受,任何先验的观点都是苍白的;没有具体的感悟,阅读研究只能是肤浅的;没有形成书面的感悟文字,探究性阅读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机会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自由联想想象,捕捉个体对作品的原初感悟,把“快意如闪电欲喷”的快乐体验用笔用“心”写下来,为研究学习铺路奠基,使之成为探究性学习的有力前奏。

一、学习观念和阅读规律的要求

(一)学习新观念。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学习是动态生成的,是学习者自主能动地生成知识,而非由外部力量按模型塑造而成。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处理,新知纳入旧知,形成个人的认知结构。“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从现代认知理论看,人类生存环境呈现多元、多变状态,事物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知识有模糊性主观性色彩,千变万化,甚至不可控制。个体理解时,不自觉地利用感悟、联想、推测、想象弥补对客体认知的不充分、不清晰。学习过程中,主体以特有的经验、方式对现实事物选择、修正,赋予独特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放开手脚,亲历亲为,用意会、感受、想象的方法,促进实践活动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

(二)阅读认知规律

阅读是自主的行为。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的基础、速度、方式、个性潜质不同,可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以及成果的展现形式。他人的分析代替不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不要介入学习研究状态,不要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求学生统解、甚解,而应该尊重感悟的个性,赋予学生民主权利,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以最大程度个性化的方式,接触语文材料,掌握语文规律,积累个人体验,促其创造、自由发展。写出原初感悟就是最大的自主学习。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从接受理论看,读者是创造力量,是文本意义的积极生成者和最后完成者。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意义在被读悟前是潜在的存在,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有“朦胧性”:“古人之言,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融合了他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打上了鲜明的个性印痕。自由抒写感悟,构建了与文本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写出个性的激越敏感的原初感悟,这是最切实的对话途径。

阅读的理想状态是自由对话。阅读就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要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场和自由度,让学生无功利地接近文本,自由地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思想感情世界。学生的感悟受其知识、阅历、世界观的影响,可能肤浅、不全面,但决非不着边际,言不及义;尤其是高中学生,在阅读上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积累,他们的感悟不乏深入独到之处。写出原初感悟,就是最好的自由对话形式。

二、当今流行的探究性阅读模式:说后再写

这种模式为:自学课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解答评选--深度自学。这是以问题为核心、以口头讨论为方式的教学。

这种模式,使所有学生获得了共同的认识,但在写感悟评论时,却基本上是“千人一面”,缺少充沛的感情、飞扬的文采。我想,这是把馒头嚼碎没有味道的缘故。

其一,讨论在先,形成了思维定势,限制了思维,束缚了思想。有了既定认识,学生的思维就绑上了沉甸甸的重负;情感的翅膀被打湿了,怎么能飞起来?学生的读写活动缺乏挑战性、开放性,创造的空间变小了。学生的灵感火花可能因此熄灭,多么可惜!

其二,讨论破坏了阅读的原初整体认知。讨论总是把好好的文章弄的支离破碎。我们要组织讨论,必然需要设计层次性、逻辑性很强的问题,步步诱导,渐入佳境。在烦琐的讨论发言中,学生的认识细致深入了,但原初的灵感被一点点蚕食而逐渐黯淡了。即使是开放性很强的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在组织解答时,也需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维同样难以避免被“格式化”、“程序化”的命运。

其三,讨论难以使思考深入,从而获得深层次的认知。“说的不如写的”。 在表情达意上,口头语言比起书面表达来,往往更加“言不尽意”。因此,无论课堂讨论气氛有多么热烈,也往往只有少数学生的认识是独到而深刻的。相反,直接进入写的状态,每个学生都有独到的认识,对每一个学生都是锻炼。

其四,讨论组织不到位,或者调控失当,就不能实现全员参与,有可能是说的说,听的听,只有一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而大多数只是“观众”和“听众”。这些学生阅读后产生了满腔激情,现在逐渐“降温”,岂不可悲可叹!更何况,我们的教育是不允许有“旁观者”的,课堂时间非常宝贵,怎能白白浪费!

三、更完善的模式:写了再说

这种教学模式为:自由阅读--自由写作--组内发表--组间竞赛--教师点评--成果凝定。这是以综合认知为核心,以写作发表为方式的教学。

实践证明,“先写后说”效果很好。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读完不讨论,直接把读后的感受和评价写下来,写完之后交流发言,最后把文章结集,在班内传阅。学生的文章写得声情并茂,发言自然十分精彩,掌声一次次由衷响起。尤其让人欣慰的是,阅读重点学生都能“解透”!这个效果出乎预料。我觉得,先写后说就是好,好在写出了阅读后的原初感悟,好在放飞了学生的情感,让思维在未开垦的广阔原野上自由驰骋,实现了阅读的飞跃。

写,让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写的过程,是整理思想的过程。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朦胧的表面的潜意识里的感受体验,转化成为有形的文字载体,学生的思想感情又一次得到洗礼升华。写,让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个人的素养,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写,促进了读。写的过程,也是对文章的再认识,又一次梳理了思想,使感受更立体、更丰厚,达到了深化阅读的目的。只有沉浸在文章里才会产生写的激情,所以学生必须全身心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氛围里去感受。而写作交流又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读了后又会写出更深刻的感悟。这就起到了“一举两得”“一石二鸟”的效果,并形成了读写的良性循环。

写,促进了说。写后说,思考比较透彻,理解更全面,有写成的文章做后盾,说的底气就足了。一个思想加一个思想,就不只是两个思想了。说的过程中,思想产生碰撞,又产生新的灵感火花。于是对原来的文章修改完善,加深了认识。说,进一步推动了写。

写,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写作本身是高智力的创造活动,每一篇作品都是个性化很强的创新成果。阅读文学作品,感受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细节描写,学生的感动点不同;同样的景物描写,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同样的感受,表达的语言也绝不雷同。学生的感悟,情感充沛,发自肺腑,感人至深。写,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写,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本质上是人的语言经验,是主客观的统一。学习过程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主动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写,提供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氛围,让学生独立学习,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认为,先写后说,比先说后写要好。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具备了个性化的审美观念,能较为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技巧。他们的文章,思考相当深入,感受十分独特,语言精警动人。所以,请大胆放手,让学生的思维张开翅膀,在广阔的原野上飞翔!

点击显示
【探究性阅读的前奏:写出原初感悟】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43417/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