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设计   2024-12-17

学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游记式散文。学习重点有三:一、严谨的行文结构;

二、文献资料的自然穿插;三、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学习本文,在整体感知全文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叙述的重点,再由重点而生发,各个击破,深入领会作者在行文中把丰富历史知识和旅游中的见闻感受自然融为一体的技巧和全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运用评点法即对文中相关重要信息如句、段的内容、语言、表达等进行简要分析,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重难点提示

1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这一章,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去写“赵长城”,而用了七节文字去写塞外凤光和大青山呢?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我国历史的老一辈史学家之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民族关系做了回顾。写塞外风光,突出了农作物的生长,借以称赞农业技术向游牧地区传播这一历史现象。写大青山,既写了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地位,又点出了“愈是古远的时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为下文作者慨叹历史上由于生产发展水平低下造成的民族纷争作了张本。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笔墨写塞外风光,写大青山,正是为了突出珍视民族团结这一主旨。

2.如何结合课文来理解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和修筑长城之事?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尤其难能可贵。“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同样,要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文末一节有“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也须有这种精神。

关于修筑长城。“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自然的恩赐。”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期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由于远古生产力的低下,民族之间的纷争是不可避免的。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只有修筑长城了。当我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在“大青山下”一章中,作者抓住“青家”之多这一历史现象,高度评价“和亲政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3.如何体味作者借助“青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

作者在写“昭君墓”这一层次时,叙议十分自然而紧密,行文中又处处洋溢着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首先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通过“……不是……,而是……”的句式,揭示昭君“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层历史意义。接着描写昭君墓:“现在,却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娘。”作者是维吾尔族人,对远嫁而来的汉族姑娘——王昭君,表达了深沉的敬仰之情。最后紧扣昭君墓之多,由现象到本质,站在历史的高度歌颂昭君精神;又从生产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改善上充分肯定“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这一历史观。

写“昭君墓”实在是该文中画龙点睛之笔,但又水到渠成,情理自然,令人折服。

释疑解难

1.本文两部分文章怎样层层深入、顺理成章的突出中心?

《内蒙访古》全文共六个部分,各自突出一个中心:课文节选的是二、三部分,分别以“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大青山下”为标题,切入叙述中心。“一段最古的长城”以古长城为中心,作者从“崎岖的山路”写到“广阔的原野”;从阴山北麓写到阴山南麓;从南麓的“沃野”写到历代民族之间的争战;从“民族关系”上的风浪引出“一段古长城遗址”;从赵长城遗址联想到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大青山下”以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城为中心,从古城堡分布的地理位置推断出“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突出了古城堡的军事作用;从出土文物推断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指出古城堡有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考察昭君墓时,更突出了汉、蒙入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就这样,两节文字分别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顺理成章。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紧紧抓住行文中丰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心的关系。本文要求能够弄清叙述、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了解了材料与中心的内在相关性,那么是较能完整地把握这一点的。

2、举例说明本文文献材料自然穿插的作用。

全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有十余处。引用的资料虽多却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具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识,显得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8自然段中,先讲了赵武灵王筑长城的地方和原因,接着引用《史记·匈奴传》上的有关记载,并考察了目前遗留下来的一段古长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最后得出结论。“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又如“在大青山下”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接着引用《史记·匈奴传》、《括地志》等文献资料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这些文献资料的运用,同时也有机地把记叙和议论串连起来,显得流畅、自然。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再根据行文作者的有关记叙、议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要求能够把握叙议之间的关联,如果从文献资料入手,掌握了引用文献资料的作用,则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

3“一段最古的长城”第7自然段怎样具体阐述“阴山,以南的沃野”的重要性?

从阐述角度看,这一段主要从匈奴与汉族两个方面强调阴山以南的沃野的重要性:它既是匈奴的范围,也是他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洞时还是汉族排除游牧民族威胁的边界。从表达技巧看,这一段又是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其重要性;对于匈奴人、占领沃野就意昧着扩大势力,失去沃野则意味着“失去生存的依据”;对于汉族,要排除威胁必须守住峪口,若守不住峪口,心脏地带将被占据。同时,还引用了文献资料进行佐证,进一步突出其重要性。从语言运用上看,这一段文字还用了一系列表示递进、假设、转折的关联词语,使得全段跌宕生姿,阴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句群内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本部分以“一段最古的长城”为中心,但在中心之外则详细叙述了阴山以南的沃野,如果把握了这~段的内涵,则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材料布局的道理:其实,前面文字正是在于渲染在阴山南麓修筑长城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从而突出了中心。

典型题例

例1简析“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明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休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一句的含义。

[分析]对这句话的分析,要抓住其用词和修辞。在这里作者用“一座青铜的屏风”来形容阴山的屏障,既厚实巍然,又古老庄重,还有鲜明的色彩,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拖”、“躺”、“沐”等动词则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动中有静,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行文具体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这类语句课文中还有,要细细体会。

[解答]这句话用饱含深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祖国山河的壮丽图景,显示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和气氛。

例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表达方式不同的一句:〔〕

A.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同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

B.这件事说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C.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D.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分析]正确了解表达方式的运用,就要深入掌握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的本质特点。A句对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作了评价,指出其实质,当属议论。B句由“这件事”进行推断,得出结论,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也属议论。C句则对解放以后有人攻击秦始皇这件事作了简单交代,是对现象的叙述,为记叙。D句用设问句的形式鲜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属议论。

〔解答〕C

例3对“大青山南麓出现十几个昭君墓”这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十几个昭君墓的出现体现了人们要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B.出现十几个昭君墓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昭君是匈奴人民的骄傲。

C.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因为它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D.十几个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分析]回答这一问题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要从作者赞成和亲这一角度出发。作者认为“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抓住这一点不难答题。A.B两项显然不符合这一观点,A项错误明显,B项只单纯强调了“匈奴人”,不够全面。C项貌似正确,但不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要求解答的是“十几个昭君墓出现”的原因,D项则较全面解答了问题。

[解答]D

知识掌握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脉(mai)畜牧(xu)迥(jiong)乎不同

B塞外(sai)屏(Ping)障苑囿(you)

C绵亘(geng)蜈(wu)蚣金石可镂(lou)

D夯(ben)筑单(chan)于漆(xi)器

2.下列词语有一个错别字的是

A举世闻名官僚渡口陶片

B长乐未央布署驿站驻扎

C军事保垒游牧威协狭长

D起伏不定焦点交点终极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民怨(恨)沸腾城障(山中小城)候(守卫)望

B款(叩)塞列(陈列)亭、封(封闭)土

C举(全)世闻名隐然(词尾虚词,不译)遗(旧)址

D胡(对北方少数民俗的通称)绳纹(纹饰)烽(同“锋”)火

4指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项()

A.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明喻)

B.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暗喻)

C.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雄。(设问)

D.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暗喻)

5.选出下列各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A.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庄稼:小麦、养麦、谷子、高梁、山药、甜菜……等等。

B.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西北部,进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C.《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D.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6.《内蒙访古》是我国著名_家_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偕同_和吕振羽两位一起访问蒙古归来后所记的一篇_。

(文体)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昆都仑河就是古代的石门水,石门水_是古代游牧民族进入阴山以南的沃野最的一条道路。

②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的封建关系的_。

③_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

A大略方便改进据说

B大概便捷改进传说

C大概方便改善据说

D大约便捷改善传说

8.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阴山以南的沃野_是游牧民族的苑囿,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_占领这个_沃野,他们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黄河河谷。_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_失去了生存的依据。

A不仅也只要就或如果就

B虽然却只要就或如果就

C不但也只有才和只要就

D不仅也只有才和只有才

能力提高

9.本文在赞扬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时候还提到了秦始皇,有何用意?

10.选出与下列衔接较好的一项()

我还想指出,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

A.但是即使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B.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C.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在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同样畅通。

D.甚至在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同样畅通,因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延伸拓展

翦伯赞同志在内蒙访古后写了一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的七律。读后完成11——13题: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仍莽莽。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11、对这首七律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捍”即捍卫,守卫之意。

B.“邯郸”指赵都城,这里用以借指赵国。

C.“河曲风光”即以指赵国贵族歌舞升平的旖旋风光。

D.“吐墙”指赵长城遗址。

12.对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正碉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赵武灵王的政治业绩,用“英雄不愧”几字,热情赞颂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绩。

B.颔联中,“终消歇”,“仍莽莽”形成对照,表现对赵国歌舞升平气象的抨击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C.颈联“鹊起”典故与“鹰扬”比喻形戍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D.尾联以议论笔法收束全诗,用“只剩”二字再抒感叹之情。

13、结合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第10.11、12自然段,分析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胡服骑射”两件事的内在联系。

14、仿写下列文句(以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方法,要给人以恬美而有生气的感受)。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闹地在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1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曾三次以大兵反击匈奴入侵,基本打垮其势力,使之分裂为五部,或北迁,或西徙。其中一部首领称呼韩邪单于的,表示归附汉朝,南徙长城一带,多次要求与汉和亲。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以宫人王墙(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从此汉与匈奴之间有四十余年和睦相处时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应该说,昭君“和蕃”在历史上是起过良好作用的。但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和亲”对汉朝来说是一种屈辱政策,极不光彩。因此在古代诗文中,都指责、讥刺汉帝昏馈无能,同情昭君流落异国,孤凄无告,并借此寄予红颜簿命,怀才不遇的啃叹。在这一点上,唐人的咏明妃的诗作表现是突出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开首就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兀而起,借昭君村的山水透迄钟灵硫秀,来烘托昭君的人秀。在结末又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写出其千载遗恨,委婉蕴藉,摇曳无穷。杜诗在描写昭君长留天地的怨恨中,也寄寓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遂有人评价此诗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到了宋代,王安石的一首《明妃曲》,却出人意表,翻空出奇,让许多人击节赞叹,连在政治上曾显赫一时的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来相和。但欧阳修等人也只停留在慨叹红颜薄命这一层面上。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飓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这四句诗确是立意高深。它是惜家人的口吻,奉劝昭君安心异域,不要思忆故国和亲人:因为即使你留在汉宫也不会受宠;偶然受宠,也不能长久。君不见陈皇后阿娇当年为金屋所藏,何等荣贵,后来却被囚禁在冷宫中。人生失意是不分东西南北的,到处都一样,何必留恋汉宫。这不仅慨括了封建时代红颜女子共同的悲惨命运,也道出读书仕进阶层的坷坎遭遇。王安石的诗虽不如杜诗凝练含蓄,却议论新鲜。王诗一出现即震动了当时的诗坛,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长思之,尤其是在这趋之若骛的文学艺术“改编”时代。

(1)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述“咏明妃”诗的共同点。用语不超过20个字。

(2)从民族团结的角度看,王诗立意高妙,表现在下面两句诗上(从文中摘录)。

(3)简述杜诗与王诗在立意上的不同。

杜诗:

王诗:

点击显示
【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4379/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
  • 教案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