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容入手 训练思维 培养乐作情感
在作文教学改革诸流派中,无论是情境作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还是素描作文教学和交际作文教学等等,它们的教改“重心”都落实在让学生“有所为而作”上。而留心身边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急功近利”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的“中心观”制约了学生习作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训练和积极情感的培养相当缺乏,导致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行文干涩、作文模式化等诸多症状。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素质呢?当前,在作文教学中,应进一步做到从内容入手,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乐于作文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习作素质。
一、从内容入手,积累素材。
小语大纲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大纲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作文教学要把作文内容的开拓、积累放在第一位。叶圣陶也多次强调内容积累的重要,“教师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应该积蓄些什么,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的积蓄,写作的欲望便引起了。”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接触生活实际,了解当今改革开放日新月异、五彩缤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努力营造出“大作文”的氛围。“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就越充实”,学生有了内容这个“源泉”,再因文、因人而异地作形式和技巧上的指导和点拨,定能写出好文章。当然,要强化内容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尤为重要。因为观察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是内容积累的前提和保证。首先教师要注意明确观察的目的,培养观察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强的特点,在观察前向学生交待清楚观察的对象、范围,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的过程十分强调循序观察,抓住特点。开始指导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而后则教给他们分析事物的方法,布置他们选择好观察对象,学写观察提纲,课外独立进行观察练笔等,逐步提高观察能力。另外还要注意教给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掌握可以促使学生自能观察,并独立写好观察记录,受用终身。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写景类文章的训练开始,教给观察方法。如定位观察法、多层次观察法、变焦距观察法、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法、抓特点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想象观察法等等,并告诉他们观察无定法,只要能使习作言之有序,并能写出景物的特点,这就是成功的观察。在指导观察景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定期交流观察所得,并从观察所得中选取好的素材写成作文。
二、强化思维训练,激活习作思维。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重语言训练轻思维训练,重求同轻求异,指导模式化,习作雷同化的现象,大大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练习,每一步骤都离不开思维,构思的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把作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应从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出发,强化思维训练,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思维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它们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是经常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总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进行抽象概括。文章贵有真知灼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养成爱思、多思、善思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使感知的印象更加明确和完善,并从感性到理性,获得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在学生练习习作时我不仅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以期把语言写得生动形象,更要其运用逻辑思维来合理地组织语言,构建句段,罗列篇目。当然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作文在立意、构思和表达形式方面仍常有混乱,不会“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子地写下去”。因此,我在课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条理性,讲读教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句段篇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在习作指导时让学生在掌握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表达思路,让学生有序地组织语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强化训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协调发展,学生作文才逐步做到语言形象、思路畅通,逻辑严密,文风生动活泼。
另外,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不可缺少的。作文有法,作文的一些基本规律应求同;文无定法,作文的具体写法应求异,如指导学生写拾金不昧,我让学生懂得拾金不昧存在多种情况,即使都是拾钱包,也有不同的拾法,我着力引导学生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力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指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让学生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在习作时,小学生对为什么写常感到困难,就事论事,立意不高。如指导学生写《一件趣事》,学生习作时注意了事情的“好玩”,忽略了趣事也应有意义,从中受到启发,我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对写作材料的思想性进行再认识,使文章写出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强调思维多样和求异。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思考文章语言的表达形式,找出最佳的表达形式。思维的独创性要求思维独特、新颖。写作的构思,从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直到形成文字前的整体规划,是一种创造。我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认识事物,表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他们具有“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的精神。思维的批判性则表现在要求学生善于从实际出发,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考察是非。我在作文训练时,逐步指导学生学习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实际上也是训练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善于进行自我反馈。
三、着力培养乐作情感。
作文之根在于真情实感。一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思想的高下或优劣,还取决于情感的真假和强弱。所以,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的情感为主线,强化情感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首先教师要注意示范,唤起写作情感。学生对写作对象“无动于衷”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写作情感是否强烈。教师的写作情感与学生的写作情感成正比的,因为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如果教师只在岸上绷着脸“叫练”
,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必然望文兴叹,望师而叹,即使作出文来也多有空话、大话;倘若教师能以百倍的信心、极大的热情指导学生作文,并同时“下水”做出样子,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向上心便会随之产生,写出好文章就大有希望。
在教学中,我积极热情地深入到学生中间,甘做学生的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此提高感染的效能。
每次作文我都写好“下水作”,与学生共尝写作的甘苦,激发积极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能写好”的坚定信念。
另外要努力激发写作情感。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谈不上激发情感。如何认识“小学作文的性质”是激发写作情感的关键。为此我改变了以往的偏见,即把作家的“创作”和学生的“习作”分开。本着“任何时候也不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不以压低学生作文分数作为严格要求的手段”等原则,对学生的作文实行高分激励政策,处处引发他们写作上的闪光点,对待差生,尤其“另眼看待”。实践证明,正确认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要求适度,确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解决了学生惧怕作文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还要动力创设情境、陶治写作情感。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因为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学中我采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法,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如提导《拔河》一文时,我将学生带到操场拔河,感受拔河时的热烈氛围,学生情绪高涨时再作文便有了倾吐的欲望。
由于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从内容入手,强化思维训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习作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内容入手
训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