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通过驳论来驳倒对方错误论调的写法;揣摩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通过批驳论证来驳倒对方错误论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学生:
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2、老师: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九·一八”事变后,一些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流”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当时颇具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针对悲观亡国论调,鲁迅先生于同年9月写下了这篇杂文。
二、课前热身
1、给加粗词语注音:
玄虚(xuán xū) 诓骗(kuāng) 渺茫(miǎo)
2、解释下列词语:
怀古伤今:凭吊历史,感慨今朝。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以保全生命,解除痛苦。
三、整体感知
1、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⑴ 本文的论题属于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⑵ 画出文中关键句,找出在段首,段末或衔接之处安排的一些句子,分别说明它们在表达和结构中的作用。
⑶ 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3、在研讨小组(以4~6人为宜)内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精讲点拔)明确:
⑴ 疑问句式,引起国人的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⑵ 第二节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
第五节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
⑶ 结构提纲:
提出敌论的论点论据(1~2节)。
驳敌论的论证(3~5节),论点(6~8节)。
得出结论(9节)。
四、互动学习,合作探究
出示问题组,自主思考,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共性问题,难点问题集中精讲点拔。
1、第一组问题:
⑴ 文章第一段提出三个敌论据,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说明对方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由此推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却是荒唐的。从摆出的事实可清楚地看到作者是将揭露的矛头直指反动政府,这就为后文的批驳树立了靶子。
⑵ 文章第3~5段是怎样反驳的?6~8段是怎样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和主张的?
明确:3~5段批驳的是敌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属于直接反驳,通过层层剖析,真相大白,原来这帮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人,想从一小撮中国反动派来混淆广大的中国人民,偷换概念,掩盖自己卖国求荣的嘴脸。6~8段列举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国人”彻底驳倒对方,属于间接反驳,所举事实论据有:古代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今天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
⑶ 3~5段和6~8段的关系如何?
明确:作者在3~5段中,先“破”,针对敌论的论据,直接反驳,然后在6~8段中,提出与敌论完全对立的论点,确立自己的观点,间接反驳。运用正反笔法,驳立结合,鲜明揭示事例的性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⑷ 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照应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出回答:“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下。”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2、第二组问题:
⑴ 仔细阅读本文的1、2段,想想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作如下提示:“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只”字表示惟详是崇,不相信自己;“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一句中的“公开”一词用得十分巧秒,它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想,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⑵ 请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明确:“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排比句。运用排比、热情奔放,指出虽是“正史”也掩盖不住“脊梁”的光耀。“这一类的人后,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为反诘句,运用反诘语气开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作了巧妙的揭露和控诉。这实际上就是那些“不公开的文字”。
五、学生质疑
你对文章的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还有哪些疑问?
六、拓展练习
现在生活中你遇到或听说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事例吗?与同学相互交流。
七、小结
1、学生小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了及感悟到了什么?
2、教师小结:
⑴ 内容总结:
本篇杂文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在抗日前途问题上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政客及走狗文人诬蔑中国人民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⑵ 方法归纳:
驳斥敌论的方法:驳论证,驳论点;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先摆敌论,后进行驳斥;
驳论文的语言严密,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讽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