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追求者──读《荷塘月色》品作者心情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是朱自清独处的独语”。文章融情与景,即景抒情,在那轻纱般的荷塘月色中反映了朱自清当时微妙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苦闷而又无力自拔的精神状态。
总的来说,我们看朱自清在文中主要的体现的是身处现实的苦闷、彷徨,暂避荷塘月色中的悠闲自得,以及理想中的生活无法实现的无奈。
朱自清是一个多情的人。
朱自清,一个早期的积极上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加了“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到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了令人发指的充满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国共两党的合作走向破裂,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了中共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奋起反抗,同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勇敢地站起来,对此暴行给以了坚决而又强烈的抨击和批驳。朱自清虽然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是因受阶级的局限,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因此,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中──《一封信》《那里走》所表露的也是在这选择时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搞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而这也恰恰导致其内心的不宁静,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到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之中。无可选择中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是算有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
于是他走入了“荷塘月色”中。
他要无牵无挂地“独自受用这无边荷香月色了”,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的安宁的“荷塘月色”成了他的精神的避难所,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光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月色朦胧,荷花飘忽,勾人心甘情愿魄,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象。一系列的意象浓淡相间地勾勒出整个荷塘的月夜风采,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使作者不安定的心得到了暂得的安闲,心灵的郁结得以轻解。追求刹那间的感受只为暂时忘却现实的黑暗,但他毕竟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也不可能真正超然,蝉声和蛙声又袭上他的心头,不觉愁从此起,一幅无奈而又无助的自画像。
然而作为一个时代青年,他有积极的追求和向往,但他的这一追求又是什么呢?江南采莲“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风流的季节。”使作者变心恋恋不舍,心驰神往,灵魂得以净化,但是,此时“没有采莲人”“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也是不宁的,这深切微妙的反映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作者也是无福消受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理想是有荷有香,有人有水,真正的实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一种物我两融的境界。
总之,《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心情不可单一理解,他是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多种性格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