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
教学分析
2025-04-11
看了大家的帖子,觉得大家对课文的主旨的把握是对的。这一课的中心话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弯曲是为了发展。但语文学习不能是空洞的说理,更不是强行结论地灌输。它应该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去体悟、去感受。
因此,对这一中心话题的认同和理解应该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中寻找到根据,然后,再通过对语言文字阅读去感悟、去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把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包括三个维度在内综合素养的提高。你就拿大家所说的下一段文字来说吧。“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尤其是其中的“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好好品味。比如“向下弯曲”、“待压力减轻”、“立即反弹”、“依旧保持身姿”等更应该特别关注。
另外,六年级了更应该关注篇章结构所拥有的语义。亦即整个故事各个部分内在联系所拥有的意思。还要说明的,其实在我们所学过的苏教版教材之中,与这一主题具有同一性的课文还有不少。如一年级汉语拼音中的“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要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出树枝把它救。
”再如《卧薪尝胆》、《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为什么开始时对洪教头一忍再忍,而后来一棒打倒了洪教头,其实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说,弯曲是为了发展的道理。荀子说,万变不离其宗。人的认识大概就是在不断认识千变万化的现象背后的相对不变的道理中提高的。
点击显示
【专家提示】相关文章
谈谈小学大量读写,快速作文教学
引趣 质疑 探究 感悟
激发完形心理,培养想象能力_语文论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关于古诗意境的的感想──听《望洞庭》所想
高中语文:《〈呐喊〉自序》课堂实录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让后进生站起来
淡淡清香 浓浓幸福──《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mip.zidianfy.com/yuwen_351084/
上一篇: 《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