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女娲造人教案。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女娲造人教案,一起来学习下!
女娲造人教案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导学
1.注音并释义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试复述课文。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神话这一文学体裁。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四)、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解题思路: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神话中的主人公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此题目设计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教师点拨: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6、神话具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神话故事?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五)、课堂小结
正因有了作者大胆新奇想像的演绎与扩充,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溢着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爱与温情,现实中人在澄澈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母亲勤劳、质朴的身影?愿这欢欣与愉悦如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前行。
三、达标 提升
1.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
投影: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注:1.姮(hénɡ)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又称“嫦娥”。这则神话流传至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姮”为“嫦”。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后汉书•志•天文(上)》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民的君主,善于射箭。一说是尧时善于射箭的武士。西王母,传说中的仙人名。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像,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为学生荐读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梗概: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
参考答案:
(三)1.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四)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标画出文中的以下描写: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
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统一。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神话中的主人公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女娲所以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自然而真实;采用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形的方法,是出于水中自己像的偶然诱发,极富于人类经验;“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
3.(此题目设计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4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 提示:(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6、神话的主要特点是: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女娲造人
学习札记
学习目标
①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学习重点
① 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1.注音并释义
女娲( ) 澄澈( )
幽光( ) 灵敏
绵延 莽莽榛榛( )
神通
2.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试复述课文。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神话这一文学体裁。
二、学习 研讨
(一)导语设计
(二)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ɡēnɡ,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2.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四)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
学习札记
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
6、神话具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神话故事?
三、课堂练习
1.阅读《淮南子•姮娥奔月》
投影: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注:1.姮(hénɡ)娥: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又称“嫦娥”。这则神话流传至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姮”为“嫦”。
2.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后汉书•志•天文(上)》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羿(yì),传说中夏代有穷民的君主,善于射箭。一说是尧时善于射箭的武士。西王母,传说中的仙人名。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像,进行人性化的改写。
为学生荐读鲁迅《故事新编•奔月》。故事梗概:善射的羿射下过九个太阳,射死过封豕长蛇,一切大动物和小动物,最后“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无物之阵”中奔驰,天天和嫦娥一起吃乌鸦炸酱面。嫦娥熬不过这样的生活,终于吞下金丹,独自向天上飞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这个时候出现,欺世盗名,利用向师傅“偷去的拳头”施放冷箭,想置羿于死地。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女娲造人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